谈谈生死

作者: 格尔黑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21:53 被阅读0次
    谈谈生死

    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窃喜。

    人到中年,开始关注健康,猜测各种身体的不适是否会带来不可逆疾病,体检多了,身边年庚相仿的亲朋好友已经有“走”的了,心里渐生恐惧。

    于是开始吃干净的东西,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多了起来。开始有计划锻炼,早睡早起,戒烟、限酒、节欲……。

    子路曾经问孔子:“敢问死。”孔子的态度是避而不谈:“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的态度则是敬而远之。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对死避讳如深,也致于人们常用“去了”、“归西”、“作古”等字眼代替死亡这个可怕的事情。但人终有一死,且鲜有善终,对此毋庸讳言。

    法国作家让·德·拉布吕埃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出生、生活和死亡。人无法感受出生的喜悦,只能饱受死亡的煎熬,忘记了生活。”

    始皇帝用了毕生精力修仙,以期逃脱轮回,终未能如愿,可见仙道救不了自己。最近听说相声大师师胜杰患癌,他可是虔诚的佛教居士。其实佛家也是无神论者,就连佛祖也在80岁时圆寂于拘尸那耶。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没有活够,尘缘、尘愿未了,死不瞑目。还有的人因为病灶位置痛感神经密集,死得会比较痛苦,临终生活质量低下,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真正的死亡过程倒未必会比手指割破的伤痛为重——因为人身上真正致命的器官,并非就是感受最灵敏的器官啊!

    培根在《论死亡》中说:“对死的宣扬比死亡本身更恐怖。”这是指死亡前那种种呻吟挣扎,失血的面容以及亲友的悲嚎,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把死亡衬托得十分可怕。

    我们都来自宇宙,由无数元素合成独一无二的自己,有爱有恨有使命有个性,无比幸运地被选中到如此璀璨的星球一游,然后还会回归自然。如果没有痛苦,死亡大概和旅游差不多,也就是穿越虫洞永无返程的远足。所以让死亡变得不太痛苦是未来医学必须面对的人道主义课题。在此之前,我们只好各自保重,休要任意乱为,提前毁了健康。

    等死是不妙的,恐惧会与日俱增。所以直到死亡前一刻,也不要放弃工作和学习。很多科学家90多岁的时候还在主持科研工作,真是活得淋漓尽致,了无遗憾。

    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珍惜当下,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生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pc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