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极其复杂的东西,毕竟牵扯到政治,经济,道德等方方面面。这周经济学人就专门发了一篇文,标题叫做** Charities are becoming more professional**
慈善正变得更加专业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are learning lessons from businesses. And businesses are learning from charities
非营利组织在跟商业学习,而商业在跟慈善学习
文章从英国北部一家慈善大卖场说起,这家卖场的员工除了部分志愿者之外,全都是之前无家可归的人。卖场一年挣33万美元,来维持这些人的食物,住房和培训等方面的开销。
目前全球都是这样一种趋势,那就是慈善商店越来越像专业的零售店,里面有专业的布局和店员或是经理。 慈善组织商业化在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是经济体的一个很大组成部分。当然不包括医院、大学和宗教团体
看几组数据 -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政府更多通过合同而不是直接拨款来做慈善,这个比例在过去15年从49%提升到了81%。
美国大学非盈利管理和慈善研究的课程数量从1986年的284个增加到2016年的651个。
1980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新上任的公共政策硕士学位中,有8%的人在非盈利领域工作。到2015年,这一比例已升至30%左右。
越来越多的MBA开始从事慈善试点项目
而且慈善也是有套路的 - **
写感谢信的时候说“你的捐赠拯救了像泰XX这样的孩子**”,而不是说“我们已经拯救了像XX这样的孩子”,可以使未来的捐赠提高10%
把捐款做成购物式体验 。加拿大有个慈善机构做了份网上目录,捐赠者在上面买了几十件礼物送去贫困地区。最受欢迎的是一只羊驼,价格204美元(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加拿大人喜欢送草泥马么?!)
拉拢捐钱大户,搞好关系。促成他们和慈善机构受托人的第一次会面,带他们参观资产机构的运作之类
在慈善机构做高管也是很有前途的工作
在1988年到2014年间,美国非盈利组织(包括医院和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增长速度是其他员工的两倍,是总支出的两倍。
2014年,大约有2700名美国非营利组织的高管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当然大多数都是大型医院集团或大学)
有些人对于这些高管这么高的工资表示很不开心
慈善机构因为不能像企业那样发行股票,所以融资一直是个问题,但现在也有个两个办法
一是 “影响力投资",也叫**社会效应投资 **- 这个我之前有篇讲教会投资的文章里面也讲过,现在复习一下:
社会效应投资是指任何“主动投资于既能创造社会效应和/或环境效应、又能为投资者带来各种收益水平(从收回本金到高于市场)的企业和基金。”
社会效应投资以 “意向性”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即投资的企业或基金必须要有明确的意向主动创造社会或环境效益
二是用****第三方来担保慈善机构的贷款
文章最后表示:有人担心,如果慈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界线进一步模糊,捐赠者和志愿者可能会不太乐意参与。但是从商业中学习如何做得更好的慈善机构应该就是最好的例证
说说老白观点:
慈善本质上是个道德行为,而且道德也是有套路的,刚才说的购物式体验啊,如何写信啊都是小打小闹。高级版套路,是研究人类整体的道德反应。
正好罗胖前两天在人工道德那篇给了一个观点和几个数据
观点是 -** 人越少,我们才越关心,人越多,我们就越漠视**
数据有二:
一是2011年之后叙利亚战争,死了几十万的人,但是舆论很淡定很漠然,直到15年9月那个淹死在海边的三岁小孩的照片被放了出来。一瞬间,大量的人开始关心叙利亚难民问题,瑞典的红十字会捐款一下子从8000涨到43万,一天50倍,全拜一张照片所赐。
二是最新的心理学实验表明,受害孩子是一个人的时候, 捐款意愿指数为24.9, 两个人就降到23.4, 8个孩子呢,已经降到21.3。再多的话估计就瀑布了
这背后有很多心理学和大脑机制的原理,在这儿不多累赘,有兴趣的朋友去搜“罗辑思维 人工道德” 应该可以看到原文。
薛兆丰老师有篇文叫做《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也多少印证了本期《经济学人》这篇文章的观点。链接在这,拿走不谢
http://business.sohu.com/20121129/n359049855.shtml
总而言之,指望政府拨款或是民间捐款做慈善,目前来看是一件越来越不靠谱的事儿,非洲援助了这么多年还是那个熊样儿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有时候也能理解美国很多富人为什么做个慈善还要成立个基金会。很多人叫嚣他们就是为了避税,这个原因也许有,但我相信不是首要因素。 巴菲特和盖茨都认为慈善事业比商业更难。巴菲特说,投资有成千上万个机会,一条路不通就换一条;但慈善不同,有时你必须面对困难的挑战,必须拿出办法,绕不过去。盖茨也说,慈善还难在不知道如何评估好坏。商业的话,成败市场会告诉你,但慈善不然。
然而不管怎么说,有心比方法更重要。正如那句歌词所唱 --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扫码关注白话经济学人,第一时间告诉你这本最前沿的思想和最顶级的杂志在讲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