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832天
“不道歉,就别想去游泳!”
“不听话,就不带你去爬山!”
“不听话,就不带你去科技馆!”
……
而游泳、爬山、去科技馆是孩子的最爱。
我称这些话为“株连的话”。中国古代有“株连九族”的刑罚制度。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家长说这样的话,也颇有株连的味道。
家长在无法让孩子遵循自己意愿的情况下,就会使出杀手锏,不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兴趣点越来越少,对株连到的这个事儿兴趣度越来越低。
这就像把一个坏苹果和一个好苹果放到一起,好苹果也会变成坏苹果。这个道理很简单。然而,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将“好苹果”和“坏苹果”捆在一起,结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苹果”逐渐也变成了“坏苹果”。
说的通俗一点,这就是要挟。即,如果你在事情A上不听我的,那么我就剥夺你在事情B上的好处。
这样发展下去,孩子最终会形成一个糟糕的心理机制:他一看到一个小问题的产生,立即就担心一个很大的恶果出现,于是对这个小问题非常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经不起挫折,也即低挫折商,或者说逆商。
知识链接:逆商。
所谓“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的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大小。逆商来自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厄运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1997年,加拿大培训咨询专家保罗·斯托茨博士出版《挫折商:将障碍变成机会》一书,第一次正式提出挫折商的概念,用以测试人们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
故事:
刘太太带着10岁的儿子壮壮去儿子最要好的小伙伴林林家做客。本来的计划是吃完午饭后两家一起去游泳,而游泳是壮壮特别喜欢的活动。
然而,吃饭的时候,一个不愉快的事发生了。当时,壮壮打了一个喷嚏,林林正好坐在他对面,结果一些唾液的碎末喷到了林林的碗里。
刘太太看到了这一幕,希望儿子能向林林道歉。没想到,壮壮没有道歉,而且迅速大口吃完饭后,随即去了客厅里看电视。
刘太太很生气,也觉得有点丢脸,认为儿子实在太不懂事了,于是跟着去了客厅,并要壮壮去道歉。壮壮很不情愿,认为妈妈是小事大做,毕竟林林和林林的妈妈都不在乎,为什么非要去道歉,并且他也不是有意的。
看到说不动儿子,刘太太变得更加生气,她对壮壮说:“如果你不道歉,那么别想去游泳。”
壮壮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失控了,他向妈妈喊道:“不去就不去,我根本不喜欢游泳。”
接着,壮壮向外面跑了出去,但跑到林林家门口的时候,被刚回来的林林的爸爸给拦了回来。林林妈和林林对刘太太说,他们并不生壮壮的气,毕竟壮壮不是有意打喷嚏的。最后,两家人还是去游泳了,但在游泳池,壮壮一直坐在那里生闷气,游泳对他的诱惑力已明显降低了。
听了刘太太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她,当时怎么想到了用游泳作为条件以换取壮壮去道歉的。
刘太太说,她知道壮壮喜欢游泳,因此,她想用限制壮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换取他的道歉。
当然,她失败了。并且还造成了一个糟糕的副产品,”我对她说,“你儿子对游泳的兴趣也明显减少了。”(故事摘自武志红《家为何伤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