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宝庆名门】长鄄马巨材是黄埔军校化学教官

【宝庆名门】长鄄马巨材是黄埔军校化学教官

作者: 往事如风2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14:06 被阅读0次

马一鹰/文

马非百撰写的政审材料

根据二伯父马非百1968年11月9日给堂姐马丽(六伯父马巨材 [1] 长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七〇医院主任医师)撰写的政审材料,可以知道:1926年春,六伯父被孙中山一年前创办的黄埔军校 [2] 入伍生部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少校教官。

我很想了解当年六伯父的教学情况,可是搜遍了网络,也一无所获,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了黄埔军校著名教官瀛云萍 [3] 的采访笔记,才明白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段“国际联盟”不许提及的历史。

既然如此,那么,就此打住。让我们从几位黄埔老人的口述实录中去猜想六伯父的峥嵘岁月吧。

黄埔军校旧址

【NO.1】

“我的前半生在黄埔,后半生在大连呆着。我在黄埔学习了两年,黄埔有很多事情不是学生所知道的,学生学习完了就走了,学校究竟有什么事情,学生是不知道的。只有在那里长期当教官的才知道,我在那当助教、教官、主任教官十一年。今天我特别要对你们说的是:那时有一个化学兵科,是你们校史里没有提到的。为什么没有呢?当时国际联盟所不许,我从来没有提到过,故外人不知道,这次,我经过两天晚上的思考,想起了一点记下来一点(瀛云萍手写《我模糊记忆中的军校化学兵科的历史》、《黄埔西征——九分校的建立》资料附后)。我是研究历史的,知道什么东西在历史上是有价值的。”——以上内容来源于:一、2003年11月5日辽宁省大连市瀛云萍家采访笔记;二、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三、2004年06月17日“南方网港台频道”发布的《黄埔教官 · 瀛云萍笔记(辽宁)》。

【NO.2】

1930年起在黄埔军校开设自然科学学科、数学、物理、电工常识、地理、密码通讯、防毒化学、航空、机械常识、有线电通信等;军校迁移南京办学后,外国语教育也纳入教学计划;成都时期,开设“学庸课”、外语、自然科学等。10月15日,第八期学员开学,军校对教学方式、修业期限以及课程设置都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军校学制改为三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第二年和第三年为理论教育年:学生所学的科目包括术科和学科两大类,术科包括单兵教练、班教练、排教练、工兵勤务、射击、武术体操等;学科除了陆军礼节、步兵操典、步兵射击、野战筑城、通信、卫生学、战术学、地形学、兵器学、瓦斯学、炮兵学、战车学、航空学之外,还设置了三民主义、外交史、中国革命史、外国革命史、中国政治经济概况、法学、人生哲学、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课程,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了。——以上内容来源于“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的《黄埔军校》。

【NO.3】

1940年,军校创建了当时最新型的一个特种兵科——“化学兵科”,校址在四川省泸县纳溪。班主任李忍涛(当时军政部化学兵总队长,曾留美专攻化学战,军衔少将)、大队长谭坤(第十二期同学),共六个中队、400多位学生。——以上内容来源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化学兵科学生赖善德撰写的《黄埔军校化学兵科简述》。

【NO.4】

1939年,林国桢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军训部入伍生第五团的学员之一,接着,在长汀进行近一年的基本训练;开始学习化学专业知识,包括军事化学、化学兵器使用、化学迫击炮、释放毒气、气象学等。化学兵科在当时是最新型的特种兵科,是为了防卫日军发动化学战才成立的。那时候日本人用的有催泪瓦斯、煤炭瓦斯、窒息性的瓦斯、糜烂性的瓦斯。最危险的像糜烂性毒气、芥子气,让人备受痛苦、慢慢死亡。 双光气、氯化苦等都是窒息性毒剂,而且无色无味,也叫人防不胜防。化学兵科不同于其他兵种。不但要懂化学,还要学习和化学战有关的科学,比如交通学、气象学、统计学、心理学等,还要研究防毒、消毒。当时为了避免被日寇知悉,对外都称为“特科”。美国人经常去,约瑟夫 · 史迪威两三个月就去那边看一看。当时化学科主任是李忍涛,是军政部士兵总队的总队长、防毒处处长,中国化学兵的始祖,化学兵总队就是他创办的。经过在长汀一年的受训,林老顺利成为黄埔军校十八期化学兵科的一员,开始了与化学武器打交道的日子,除了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外,还要学习如何防毒、用毒、救毒等。在实验室里,要戴防毒面罩、穿防毒衣做实验,接触催泪瓦斯、喷嚏瓦斯、糜烂性毒剂等。林老仍记得,自己偶尔也中毒,弄到会打喷嚏、皮肤发烂,只能自己解毒,最简单的消毒是喷漂白粉水。——以上内容来源于2014年06月20日“东南网”发布的《黄埔军校十八期化学兵科林国桢:笔试第一入伍》。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4]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巨材(马子任):又名马任,派名永式,号陆村。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湖南长鄄。1924年8月1日入读由孙中山六个月前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预科,成为第一批学生,升入本科后,在化学系肄业;1926年春,被孙中山一年前创办的黄埔军校入伍生部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少校教官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两校史称“一文一武”,文为十大名校、武为将帅摇篮);军校初创时期的教官仅74位,其中少校7位,当时一起共事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成仿吾、戴季陶、方鼎英、顾祝同、何应钦、李济深、马非百、毛泽覃、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等。1927年12月11日和马子谷、黄英博(黄春源)、刘肖愚、王昌明、朱迪、马哲民、区克宣等在马非百的军校住所乔装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乘海轮由广州到上海再到洛阳,担任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社会科学教员,和黄英博、孙席珍、招勉之等老师一起从事革命工作,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三十年代初期开始任教于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和徐干青、石静涛(石恩波)、杜孟模、李文彬、武狄生等老师借鉴北大办学方针,把开封高中办得有声有色。1935年12月23日,和徐干青老师设法从学校后门放走响应“一二 · 九运动”的学生,并亲自到南关火车站具体指导“卧轨”抗议行动。1938年夏和范文澜、嵇文甫、王阑西、杜孟模等教授一起筹建“社会科学读书社”,发展社员400余人,团结广大师生宣传抗日;紧接着开办《沉默》、《群啸》、《理论与评论》、《解放之路》等进步报刊,利用主讲“公民课”宣讲“资本论”和传播马列主义,动员并资助进步学生奔赴延安或到抗日根据地直接参战。1940年在“开高”临时驻地内乡县夏馆镇外的河边以钓鱼为掩护,与地下党接头,接受指示和汇报工作。1943年元旦被“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逮捕关押(1942年8月至1943年12月,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和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区工作团在整个南阳地区共抓铺1110人,史称“南阳血案”)。

[2]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兄弟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3]

瀛云萍:大连著名学者、民族史学专家,是在 “西安事变”后被南京政府扣押的7名张学良亲近者之一。解放后转向治学,国内许多高校通用的民族史和历史地理教材都是他的著作。法国学者在找到他时,连称他是抗战奇人;当时这名法国学者说:“我走遍了全亚洲,收获最大的就是在您这儿。”

[4]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庆名门】长鄄马巨材是黄埔军校化学教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vk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