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关寻路记

作者: 铅笔芒种 | 来源:发表于2022-06-19 22:15 被阅读0次

    娃爸写材料头疼,想出去呼吸一点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拯救缺氧的脑细胞。

    他同事以前跟他讲过有一条路,从八达去三道关转军马场回来,距离还近。我们按提示出发。

    早晨打雷下雨的,白天阳光和善,小城市,从八达走,开车六七分就出了城。城外天地就是开阔,山峦起伏,农田葱碧,心也随着舒朗起来。“久在樊笼里”,确实应该多多返自然。

    很快过八达村、丰收村。八达村岔开一条路,村子在田野里边,丰收村被大路分开,沿路也排开一溜儿民房,围墙大门头一例白墙青瓦,仿唐风格。本城下辖的渤海镇是唐代的上京龙泉府,近年来,若有仿古建筑,都追求唐代风格。

    去三道关,大路两侧的田野很快换成了青山绿林。有一段路两侧的矮山都是赭红色的石头,这是容易落石的地带,矮山被人工修成三阶斜坡,石堆间野生了不少小榆树。榆树生命力顽强,榆钱儿随风飘扬,落地就想方设法生存下来,不管是在贫瘠之地,还是乱石堆中。每个夏天,你稍一留意,就能看到小榆枝在有土的地方偷偷生长。在这片石头坡地,榆树将是固石固沙的主力。

    我们凭着记忆直接拐到三道关二村,四年前的一个傍晚,忽然想去三道关转转,到景区门口,人家下班了。于是瞎走撞进这个小村。今天顺着旧路一直向前,来到上次停车的地方。上次路边有个大大的水塘,有几个工人在干活,看模样好像是建个度假的地方。今番以为能见碧波荡漾,没想到居然变成了一片白花花的地栽木耳田,沧海化桑田,不用千年万年,可能一个转身,旧貌换了新颜。

    刚刚在村里问了路口闲聊天的两位大姐,说跟着路走,过了检查站一直走,就经军马场回市里了。关键时刻,还得靠人的智慧,导航已懵圈。

    果然,在林业检查站前,看到指示牌,一边去北黄山,不知是何处;一边回小城。拐进小城这条路,居然极窄,仅容一车通行。才过路口,就遇到一辆过来的车,两车小心翼翼会车通过。导航突然报出通乡路的名字。通乡路坐101和102公交车常听到,是军马场前的一站。居然通乡路的这一头远在这里。那么,我们走对了。

    行不数步,即入密林中。两边都是山林树木,中间一羊肠小道,道极破旧,坑坑洼洼,上上下下。问路时那大姐还特意说过路就是脚下这样的。那时在村里,地面是干净平整的两车道。不知道眼下的路为啥和大姐说的不符。娃爸把车速放到30左右,在路上摇摆。路边就是大树小树,伸手可及。两侧的树木基本把路顶遮住。车好像在绿海的地下穿行。阳光透过树冠,斑驳地洒落在林地上,杂草丛生。森林中不时见到几棵倒伏的树木,折趴下来,还有一些树弯成一张长弓。以前这样的倒木早被捡回去当柴火填炉灶了,如今炉灶也难觅,倒伏的树木得以在森林生物圈里自由循环了。我们落下车窗,用最近的距离接触森林。在这条林间小道走了四十多分钟,一共只遇到五六辆车,还遇到两个骑摩托车的,两个骑行的,三个一组捡山菜的。

    在一个稍微有点宽度的地方,我们往路边靠了靠,下车了。才一出来的瞬间,清鲜湿润的空气就冲进肺腑,那是森林草木特有的气息。落叶里有一丛蘑菇,某种蕨类植物在道边长了一大片,每一枝都有半米多高,大扇子一样伸展着,油绿油绿的。这一片是松林,黄褐色的松针从树林里直铺到我们脚下。蜱虫非常活跃了,不然,真想沿着松针毯子在林子边缘走一会儿。空中各种大小飞虫也不时撞过来飞过去,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显然是对于外来者不大欢迎。我们拍了几张照片,深吸了几口空气,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这条路适合骑行、骑摩托车甚至徒步。开车也有徒步行走在森林的感觉。只是路况太差,错车费劲。以后有机会,徒步再来一回。

    出森林后,路变成平整的两车道,森林也退远了。人也出绿海底回到人间。又走了二十多分钟吧,一个下坡,出了通乡路,右边正好是101和102的终点站。娃娃小时,带娃娃坐公交玩,站在通乡路口向上坡向远处望时,还猜测这条路通往哪里,那时候,通乡路入城的那端也窄也破,路一边是排行道树,一边是青青的大豆地,那时候以为,这条路上山不久就会变成土路,消失在山林中。今天终于解了那时的疑惑。

    回来后,娃爸问同事,同事说我们没走对,应该沿去北黄山那条道走,那条路平坦宽阔,跟市里去三道关的路一样。原来大姐没说错,是我们没找对。下回从北黄山体验一下就清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道关寻路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vr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