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亲情加规则。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终身幸福着想,从小培养其善良的性格和规则意识,这才是真正的爱,科学的爱。
根据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研究,为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适当的物质抚养固然重要,但仅有物质抚养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犀利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在孩子六岁之前,父母就应该以下几方面来教育孩子:
01、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对其进行挫折教育。
李教授认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孩子性格的培养发生于六岁以前,主要有父母来实施。具体要注意“四不做”:一不要他;二不要打他;第三不要在孩子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第四不要走开,要陪伴在它身边。
给孩子一个父母爱他的态度——以静观其变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家长说不行的事,你再闹也没用!使孩子会产生一种感觉,很多事情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此外,六岁之前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教育,让孩子学会“等待”,在期待中获得满足,不要孩子一提要求立即就去满足他。
若要给他买东西,需要等爸妈上班挣钱,需要家里节省开支,计划后才能买回。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学会珍惜,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02、要舍得孩子吃点苦、受点累。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现象都是相对存在的,生与死,遇与别,乐与苦,是属于二元对立的形式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感受和经历现实对自己的磨砺,才能有助于健全人格的成熟。
要让孩子明白美好的东西不能坐享其成,而应当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到。不可以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吃苦受累,经受挫折,也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同时,可以培养孩子许多优良的品质,让他锻炼得自信坚强。
03、爱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爱。
现在,独生子女大都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里成长的。有的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的关怀和疼爱,却忽视了启发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如此时间久了,就会使孩子误以为大家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差一点儿都不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更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对同理心的培养。
今年夏天,天气炎热。一位母亲带着自己四岁的儿子来到街心花园玩儿,儿子说口渴,无奈之下让孩子坐在树荫下等,自己顶着太阳跑到附近的超市买来一瓶饮料。
孩子喝了一半交给了母亲,母亲以为孩子不喝了,就想自己先解解渴,一会儿再买新的。没想到,刚喝了一口,儿子一巴掌就把瓶子打掉在地上,大声喊叫:“这是我的,不让你喝!”这位母亲当时就愣了,默默地注视着儿子。妈妈觉得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他百思不得其解。
这正是对儿子一味单向地施爱,却没有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形成的结果。一味地关爱孩子而不教育孩子关爱他人,就会使孩子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懂得爱父母,不知道关心他人。
因此,情感教育要及早抓,父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使孩子知道父母为他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产生对别人的同情和理解。
科学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是爱与教育、爱与规矩的结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进行这种“决定终生的性格培养”,孩子长大后才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以及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