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跑步听陆菲老师读书分享时,突然想到“水库云姨”的一篇文章,文章名字我倒是记不清了,云姨从某一天坐飞机头等舱的经历和想法,讲述了她自己的过去。当然陆菲老师关于贪婪与恐惧更加侧重于逆人性的投资情绪,而云姨的文章与“富爸爸”的讲法比较接近。
云姨20出头就拿了A7的工资,年底有着丰厚的奖金,日常有完备的医疗等服务保障,穿着名贵的定制服装,坐着头等舱,她过着我们都渴望的生活,买着、用着社会认知上层人物的奢侈品。但就是这种习惯性的高级生活,其实就是我们人性的贪婪,可以享受我们所认为的世间的美好。对于云姨的离职大家都表示不可理解,当然所处这种环境下的人也极少能有做出这种决定的,因为恐惧,恐惧失去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云姨的例子并不是特例,阿里巴巴商业帝国的创始人之一蔡崇庆先生放弃年收入数百万香港公司高管职位,来到杭州找马云合伙干事业,马云只能给他开500块人民币的月工资,可曾有人理解这种行为?我们的想法无一不是根植于书中所写的贪婪与恐惧,我们将钱本身当成了工作和奋斗的目标,我们的思维和眼光都局限到了极点,真正的财富拥有者就是这样利用着我们的贪婪与恐惧,而我们身处其中却洋洋自然。
【经典语录】1.而最大的问题是,他相信工作就是为了钱;2.说到钱,大多数人希望稳稳妥妥的挣到,他们很少有挣钱的激情,于是只好有没钱的恐惧;3.他们感到恐惧,于是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于是,恐惧追逐着他们,衙门只好又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还是无法摆脱。恐惧使他们落入到工作的陷阱。
【感悟】
感觉罗伯特·清崎先生的富爸爸所讲的一系列话都非常深刻,甚至是直击心灵,抓住了穷人思维的核心——贪婪与恐惧,更多的是恐惧。因为我们过于看中了钱的价值,而未看见财富的实际意义,我们掉进了钱的陷阱而不自知,我们为了钱而工作。
①这个社会上有着这样一群人:拿着最高的工资,加着最长的班,也就是我们用我们时间和精力消耗换取着高额的收入,处于这种情形下的人幸福吗?我猜并不是。他们就是一群被恐惧束缚着的“高收入者”,甚至是绝望者。而从另外一种薪资计算法来看,他们的时薪甚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所以他们其实都是低收入者。
我在部队工作14年,转业前在军队院校工作了5年,对于这一段感悟颇深。由于机构改革,单位需要撤销20%的编制,我是唯一一个申请离开的人。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理解我的行为,剩余的指标也是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安排下去的。由于大家都适应了军队体制内的生活,享受着当前的生活,害怕走到地方后的失落,害怕社会的竞争,害怕从头来过,既贪婪地霸占着当下地生活又恐惧离开体制地奋斗。而我通过很多课程地学习,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我并觉得当下的生活就是我的未来,就是我的全部。有很多人说这个社会需要人情、地位、金钱,其实这些还停留在表面,其实我们需要的是斜杠,就是离开体制的能力。有一句很有名的鸡汤:“是一个单位成就了你,你离开了单位什么都不是。”我不否认集体的重要性,但这句话其实挺毒的,他忽视与剥夺了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感受与贡献,所以我更喜欢一句话——试着问问你自己,离开了单位你还是谁。
②关于工作,我觉得可以用易效能叶武滨老师和封磊老师两个人的观点进行一下综合。叶武滨老师说我们要朝着梦想工作,要树立远大的个人愿景,也就是从热爱、擅长、意义中找到交集,将这个交集(愿景)项目化,再拆分为一个一个的具体动作,每天都去做一点这样高级动作(吃青蛙),就会使我们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愿景,这其实也就是察哈尔博士《幸福的方法》中所讲的感悟幸福型汉堡模型;
封磊老师提倡的新资产配置理论:热爱的事业(最终使之资产化)、不断优化的不动产配置、低风险高流通性的金融投资品。
两位老师关于工作,关于事业的态度其实都是一致的,首先就是要热爱,这件事情本身对你本身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二努力使之资产化,产生源源不断的被动收入,使我们能将自身的愿景进一步放大,实现人生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