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本来应该在五一节假期的前奏中欢乐地回家躺尸的我,还是选择提前在学校标放门口排队,准备去看看《后来的我们》。
眼看着队伍越排越长,从标放门口排到了中放门口,原本只有一条队伍,后来也因为学校外面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想要挤进来一起看,不断加塞变成了三条队伍。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83389/b711f8503c64d2dd.jpg)
电影质量如何已经摆在了那里,2小时的电影时间变得如此漫长,以至于在最后半小时内我疯狂地看手机时间,琢磨还有多久主创们才肯映后现身。
2小时的电影,基本上全部都是人物状态戏。
他们北漂了,他们穷了,他们有理想还对北京呐喊了(这几段最为尴尬),飞速在一起然后又分开,最后半个小时居然就一直沉浸在分手之后又略带后悔的情感状态中,毫无具体事件或者冲突的发展。
于是拿着这种情感怼到观众面前,说,你们快感动啊,快哭啊。
这些人物状态根本撑不起来2个小时的片长。
有意思的还数映后环节。
其实进标放之前,大家多多少少都心里有数,不管校内还是校外的,刘若英的粉丝(或者只是看热闹的)有一大拨,田壮壮老师的粉丝有一小拨,张一白……不确定有没有任何粉丝。但这场活动一定会有营销路演的性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来一个映后交流提问的环节,就有点可笑了。
因为亲爱的奶茶,在现场基本hold不住任何问题。
在现场承认自己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给有过北漂经验的人参考了许多自己的策划与设计,经过6个人(才6人)的同意与认可才敢用在电影里。
但这不就真的等同于承认自己对所执导的题材不甚了解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83389/9c45a7e2ff7d4441.jpg)
期间举手提问的同学,其实有不少都只是普通粉丝,偶然有一位同学问了个稍微专业点的问题,张一白马上开始打圆场。
“你问的这个问题太专业了,一般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这种问题的。”
拜托,就是因为一般观众不在乎,我们才要深究啊,不然来电影学院学什么,天天傻呵呵地看明星么?
全场下来,基本没有任何专业性的问题交流,不管艺术上的还是产业上的,全场只听见了张一白吹着有关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之间的对比,以及粉丝们的盛赞。
其实奶茶在这个片子中可能是最身不由己的那个人。
将原本《后来》那一首歌过度开发成电影产品继续消费大家的情怀,自己被请来做导演,但是一直要受到张一白这样的监制的辅佐,说难听点,操纵。
需要一直不断接受来自其他部门的意见,虽说可能她自己也没什么意见。
至于最近的《后我》退票疑似刺激排片的事件,更不可能是刘若英本人的主意,但是不懂产业的吃瓜群众们自然会把这一事件和刘若英本人联系起来。
映后现场,张一白是刘若英的挡箭牌;但整个市场中,奶茶基本上是所有人的挡箭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