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长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收拾家务时从孩子的玩具堆里发现了多余的积木;
亦或是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了额外的卷笔刀;
或者是隔壁小朋友家的各种零食等等等;
而询问起孩子这些东西的来源,孩子总会支支吾吾回答说:“学校里捡的”、“小伙伴给的”、“顺手拿的”……
育儿宝典等到家长“打破砂锅问到底”后,才发现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孩子“偷来的”,这时候“发现真相”的你可能会非常敏感,还会非常生气,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属于“偷窃行为”,因此会对孩子严加呵斥或者进行处罚。
你也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一点都不在乎,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拿别人东西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不会做出任何的处置。
而有的家长却会谨慎对待,会把握机会深究孩子拿东西的动机,观察孩子是因为好奇心还是想要占为己有,通过合理的方式耐心地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
育儿宝典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曾有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因为孩子有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想马上获得。
二是因为孩子有一种异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以为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具有刺激性和神秘性。
育儿宝典事实上,3岁左右的孩子擅自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还不熟悉道德规则,因此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偷窃行为”,孩子需要时间来学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正直、乐于助人、诚实等道德规则需要孩子在充分了解其含义之后,才懂得遵守。
而此时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我意识之后,才能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育儿宝典也就是说,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在慢慢树立道德观念之前的正常表现,与道德无关,他们爱拿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因为很难划清关于“你我”的界限。
或许是因为从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迫与别人分享,家长甚至擅自做主将孩子最爱的玩具从手里抢过给其他小伙伴玩,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越过“你的”、“我的”界限,自然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这件事就不奇怪了。
育儿宝典很显然,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透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长大之后可能就会演变成为偷窃行为。
作为家长,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爱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呢?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
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其实98%的4岁孩子知道不应该偷盗,但是孩子的内心并没有把这个行为和道德联系在一起。
育儿宝典家长千万不要把“偷东西”或“撒谎”这样极端的“标签”用在孩子身上,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为孩子贴上的标签,无论其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会使孩子向“标签”所谕示的方向发展。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如果发现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需要保持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可以鼓励孩子及时归还,主动道歉。
在家也可以建立孩子的物品保护意识,让孩子学会分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而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同意才能使用。
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
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最主要是因为想要获得它,如果家长能力允许,可以给孩子提供替代品,满足孩子的需求。
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满足孩子的同时要避免孩子形成“想要的都有”的思维习惯,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既不能完全不予回应,也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如果孩子的需求超出了家长的许可范围,一定要跟孩子清楚说明,让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东西不是想要就能拥有的。
育儿宝典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固然不好,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我们不要以大人的世界来衡量孩子,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需要被爱怀抱,而不是被迫分享。
家长要明白,孩子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看家长是否拥有耐心与用心,去走进孩子的内心。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马育儿指南
或者点击链接「免费领取」早教中心体验课程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