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在亲密关系中,寻找童年的遗憾。
A小姐和B先生相互冷着脸,坐在沙发的两端,A小姐将抱枕搂在胸前,B先生将抱枕夹在胳肢窝底下,有意思的是,B先生的抱枕。
A:“昨晚我跟他聊天时,我就笑一下,他就认为我是嘲笑他、蔑视他。我心里好苦,没地方说,说了他也不懂,就算笑,也是苦笑!”
B:“你看看她那个白眼,都要翻上天了,你看你看,又来了!她就觉得我做得不好,不对,都对不起她!”
我看着听着眼前这对情绪高涨、过度敏感的夫妻,感觉是看着两个孩子在争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心理伤害。因此,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特别脆弱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亲密关系中埋藏的地雷,稍有不慎就会踩到对方的地雷,而ta的地雷又会引爆你的地雷。
A对B表达过需要 ,表达过爱,B的答案是:再等等,再等等。
A一度想象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付出不够多,是不是生活的变化(结婚)带给B太多压力,于是,A心中的乖宝宝——乖巧、听话、“好吧,你先忙”、“可以,我自己能行”,掩盖了自己的脆弱、无助、委屈、怨恨。
回溯A的成长经历很容易能够发现,A的童年就是在等待中渡过,等待妈妈下班,等待爸爸出差回来,等待放假表哥表姐们可以带她一起玩。
趴在幼儿园等候室等待妈妈,看着小朋友们一个又一个离开,天空慢慢变黑,夜空中出现点点星光,昏暗的等候室里没有人,没有灯,唯一的光源是上钉满防盗网窗户外的街灯。她不知道需要等到什么时候,等,是她童年的主旋律,也是她的委屈、怨恨、恐惧的来源。
等到妈妈骑着单车出现,A扁着嘴巴眼泪含在眼眶里,不敢哭出来,因为哭出来,妈妈会说A没用。
在童年A的经验里面,自己在等待中的委屈是不可以诉说,是不被接纳,是不懂事,是不听话,是过分的要求。爱是被掩饰的需求,她会担心自己因不够好以致无法被爱。
因此,婚姻中的等待,变成她最无法忍耐的事情,同时也是她最擅长的事情。
她再次希望自己等待的委屈能够得以诉说,可是婚姻中的另一半B有自己的原因,也无法涵容她等待过程中的委屈,于是,A童年的故事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重演。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B的童年故事中恰巧有一个委屈的妈妈和无力的自己。因此,每当A仅仅希望倾诉她的委屈时,B就开始坐立难安,提出各种建议,都被A一一否决。
B再次体验到童年的无力感——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于是,他把A看作自己无力感的源头,开始在关系中回避A。
回避会导致新的麻烦的产生。因为回避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不重要,原本内在价值就已经非常低的A如何能够忍受自己再一次在关系中被忽略呢?
被忽视地不堪就会激起最大的愤怒,席卷而来,A在婚姻中选择自己当年的做法——把委屈的自己压下去,把愤怒的自己放出来。
在婚姻治疗中,开始时双方都振振有词,认为错全在对方。
“要不是他(她)如何不好,我的日子就会快乐多了。”
稍微成熟的一方会说:“我承认自己也有点错,但都是他(她)引起的;我只有错百分之一,但他(她)要负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责任。”然后,多半要治疗者去改正对方。
愈能了解、面对自己内在情结的人,便愈能与配偶“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A和B的故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却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执着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怎么办?
当你认定某一个“事实”的时候,能不能按一下暂停键,问自己:
这个事实带给我的感受,我熟悉吗?
为什么我坚定认为这就是事实?
这个究竟是我想象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ta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