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火很厉害”,常常有熟悉的朋友这样说我。说得多了,我自己也就跟着觉得自己很厉害,感觉我是真的会放火。
这不,黄大厨提前喊话了,钦点我为“放火官”,负责年夜饭(其实是中午吃)放火一事。
大年三十如约而至,我顺理成章成了“司火”。黄大厨一声令下,我转身而出,来到灶台外面的灶门前,低头朝灶堂看去:不错,不愧是常常使用的柴火灶。灶堂里面的灰,不多不少,中间低,呈两侧弧线往两旁渐高状。
夹过一个尺把长草髻,顺手拿了打火机点着,本司火官走马上任了:必须放好头三把火,哈哈~
01 大火易得,小火却难控
通常情况下,据说很多人放火不容易放到火旺。我不清楚别人怎么放火,以前常常听厨师喊火不够大,但放火的人又很委屈。
他会觉得明明自己又添了几根柴火,或者明明我已经放了很多柴,每一根柴都烧着了,怎么火就不够大了。
如果我碰上了,我一般会叫对方抽掉几根柴。对方很不理解,甚至僵在那里不动。有的则半信半疑,结果抽掉柴,果然火势就上去了,引来对方惊诧不已。
如此多次,身边的朋友就习惯了遇有机会,直接喊我干活。大家已就慢慢习惯了我在柴火灶前挥舞的样子,“名声”也就这样传出去了。
这样的机会,往往是做“大餐”,就是需要做很多桌饭菜,比如一、二十桌,甚至二、三十桌。每一锅都要炒制这么多分量的菜品,往往就需要旺火急炒,外加旺火烧煮,以保证菜品和争取时间。
其实,常常放柴火的人都知道,大火是很容易做到的,间歇性大火也很容易做到,反而小火需要留心的地方多。
因为太小的火,你想要随时关注火势和灶堂的温度。在整个灶堂烧热之后,本来就会持续高热状态,所以,大火的高热是顺便的事情。
小火则可能需要技巧,尤其是大火转小火,可能你抽掉一、两根柴,或者试图用火钳扑灭,火反而更大,锅里温度迅速升高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这是因为灶里柴火本来就可能比较多,抽出几根,或者搅动灶堂,灶里进入的空气更多了,反而让火更伸腰,火焰更高更壮,火苗直接就呼呼上窜起来。
02火势不小水却连泡也没冒
这一次,我墨守成规,一上来就把火烧得很大,也没进去厨房看看锅是冷还是热。结果过了一会,宝莲灯跑出来告诉我,锅里水还没响。
我不太相信,就进去厨房看了看。果然,锅里放了比较多的水,水就那么静静地,连细小的泡泡都没冒。
这架势,我急了,赶紧找了颜色亮点的柴火,再加点竹片,拨开灶堂底部的灰,往灶里添上。果然,一会火势就很猛了,水也很快烧开了。
原来,这些天特别冷,除夕这天也不例外,几天没烧的灶,灶和里面草木灰的温度自然也是很低,所以,我虽然烧了比较大的火,但灶堂和锅里的温度,上升得并不快。
03 一通猛火,土豆丁全挂上糊了
有了前车之鉴,我不敢怠慢,火势上来后就一直保持着旺旺的状态。
低头望着灶堂,琢磨着火势有没有偏离,猛听得宝莲灯一声吼:火这么大,土豆都烧糊了!
我一惊,赶紧用火铲铲了隔壁灶里都冷灰,朝灶堂里泼去,火势迅速降下来了,锅内温度自然也随之降下来了。
进去厨房一看,果然,黄大厨正在不停地翻炒土豆丁,土豆丁表面挂上一层糊糊,土豆丁秒变土豆糊了。
罪过罪过,本司火官居然犯错了!
直到这时,我才想起来,这次大餐跟以往不同,一共只要煮六桌。
就是说,每一次锅里的菜,只有够六盘的分量,相较于之前的一、二十,甚至二、三十盘,少了好几倍,自然,灶堂里面需要供给能量也就可以少很多了,这是硬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