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的封建体系中,晋国是一个侯爵国,晋献公的正式身份只是“晋侯”,即便是国内贵族有意推尊,也只敢称其为“公”。在中原体系内部,将诸侯国君僭称为“大王”,怕是要再过个几百年,等到战国中期礼乐完全崩坏了才会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向的这个故事显然不够严谨,其成型的时间至少也要战国中期以后了。
我们大可不必在意这些细节。接下来要了解的是,祖朝所提到的“桓司马”究竟是什么人呢?
春秋历史上有一个被称作“桓司马”的人,名叫桓魋,是宋桓公的后代,也是孔子弟子司马牛的兄长,在宋景公时期担任司马。但其生活的时代已经到了春秋末期,距离晋献公在任时期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另外,桓魋后来的结局也不甚美好,这与祖朝提到的名将身份不甚契合,战国时人即便是编造故事,恐怕也不会将其作为原型。
而按照中华书局编订的《说苑》读本注释,此人是卫国一个担任司马的桓氏贵族,生平事迹不详。倘若按照周朝的命氏规则,这个桓司马应该是卫桓公的后代,那么他生活的时代距离晋献公当政应该不会太远,但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就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不过好就好在,祖朝虽提到了“桓司马”的大名,但也只是将其作为故事背景做了交代,故事的主角还另有其人,分别是桓司马的御戎和骖乘。
朝朝其君,举而晏。御呼车,骖亦呼车。御肘其骖曰:“子何越云为乎?何为藉呼车?”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春秋时期进行车战,通常是三人共乘一车。古人以左为尊,故而地位较高者通常都站在战车的左侧,主要负责持弓箭射杀敌人,称为甲首;居中的是御戎,也就是司机,负责驱使马匹,控制车辆行进轨迹;居右的是执戟的卫士,负责近距离啄刺靠近的敌人,被称为车右,抑或是骖乘。车右一般会选择大力士,作战时保护车左的主帅,行车遇到障碍时,负责清理障碍物或者辅助推车。国君和主将所乘战车与通常配置稍有不同,即尊者需要站在车的中间擂鼓指挥战役,而御戎则在左侧驾车。
在桓司马的故事中,乘车采取的是常规的配置,也即作为主人的桓司马站在车辆的左侧,御戎居于正中驾车,而骖乘则居右护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