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和杨贵妃的故事
作为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爱吃荔枝是尽人皆知。那么她吃荔枝和我们现代有多大区别呢?
让我们来结合历史看一看吧。
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全国多个州郡,以广东广西岭南为主,和现在差异并不大。但是想在长安城里吃上一口新鲜荔枝,可是需要“不惜代价”才行。
一颗鲜荔枝的价格,早已超过了等重的黄金。
爱吃荔枝的贵妃。
荔枝在唐代号称“百果之中无一比”,有百果之王的美誉。
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籍贯山西),从小就喜欢吃川东的荔枝。到后来,她发现广西广东的荔枝口味更好,朝廷每年便专门安排岭南地区进贡上好的荔枝供贵妃享用。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由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自然会尽力满足她的偏好。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鲜荔枝——这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摆上了台面。当时从盛产荔枝的岭南到长安,路程在大约2100多公里以上。
这段路我们现代坐飞机的话只要2个多小时,来不及打个盹便已经平安落地。
如果是坐火车则需要30多个小时,这趟旅途就显得不那么轻松,即便是卧铺也让人有点疲累。
回到唐代,刚采摘的荔枝为了保持新鲜,只有靠驿卒快马传递。按当时的加急速递每天200公里计算,需要大约10天半的时间。这还是不间断换人换马,保持最高速度的结果。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我们可以略略看看当年荔枝道上惊心动魄的场面。
整条官道上,气氛肃杀的怕人。每隔五里,十里都有驿站和望台,驿卒和公人们紧张的等待着,有人伸头探看着远方,有人给马匹反复检查着鞍具。突然,道路尽头传来越来越响亮的马蹄声,驿马来了!
驿站里每个人的毛发都几乎直立起来,他们攥紧了拳头吞着口水,像迎接皇亲国戚一般紧张。驿马紧急停驻扬起的飞尘还没有落下,公人们快速的行动了。早已准备停当的马匹被牵出来,吃饱喝足的一位公人扎紧腰带,他接过了包裹严实的竹筒,在旁的驿卒麻利帮他系在后背。带子还没有完全绑紧,驿长已经在心急火燎的呵斥催促。公人赶忙抓紧缰绳急跨上马,扬鞭飞驰而去。
骏马继续奔驰在蜿蜒的山路上,那管他路旁坑谷里摔死的人马交错重叠。连山里一字不识的百姓都知道,那就是妃子想吃的荔枝啊!
经过千难万险到达长安时,荔枝依旧清枝绿叶,果实仿佛刚从树上采摘一般。
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这就是宋代苏轼对递送荔枝的描写,排除文学因素,当时的场景大致不差。
荔枝的来源:
(图片来自彭博新闻网)
早在汉武帝击破南越以后,荔枝就有进贡的传统。由于中原地区难以种植,只能从岭南驿站运送。其路途艰难,“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和唐代如出一辙。以至于几任皇帝都深感劳民伤财,下令免除了新鲜荔枝的需求,只有加工过的干荔枝和荔枝脯还在贡品之列。
唐代进贡长安宫廷的荔枝主要以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为主。为了给杨贵妃寻找荔枝,太监高力士下了大功夫。他本姓冯,家族在岭南地区势力很大,便设法将家乡特产荔枝进献,以博取宠幸。唐玄宗和杨贵妃对此都很满意,于是上行下效,进贡荔枝的风潮应运而生。
不像现代有冰鲜等各种先进保鲜技术,宋代的蔡襄和曾巩都提到过,新鲜荔枝极难保存。外地进献的“生荔枝”经过驿站急递,还是“五七日辄坏”,“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几矣。”
唐代没有给我们留下荔枝保鲜的资料,宋代开始才有了记录,所以我们可以猜想,荔枝的运送很可能不是次次成功。据推断,当时可能采用把带枝叶的荔枝装入密封大竹筒的办法进行保鲜,此法可维持5天左右,再久味道就容易衰败。也有可能像蔡京那样不计代价的进行整株搬运。
对运送荔枝的品种也并非一般之类,通常的荔枝口味不一定能达到贵妃要求,而且容易腐坏。只有优质品种才能既满足美味又能存贮的苛刻条件。
比如现在广州增城挂绿的荔枝品种,母树已有400多年历史,曾经卖出了55.5万元一颗的天价。虽然有炒作的成分,但口感非凡,保质期比一般荔枝更长。唐朝时为了长途运输,很可能选择这种耐保存类型的荔枝。
(现存的增城挂绿古树,曾经被人偷摘)
为了弥补岭南荔枝的供应不足,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一带)的荔枝也在备选之列。通过蜀道运送赶往长安的话,快马需要6,7天时间。更容易保持荔枝果实的新鲜。涪州西边十余里处的”妃子园“所产荔枝,颗肥肉脆,很受贵妃喜爱。
一年四季吃荔枝。
根据明清时期《广东新语》的记载,“贵妃吃各地荔枝,自酸而食到甜,自青黄而食到红。”可见杨贵妃一年四季几乎都会吃这种佳果,不仅不厌烦,还会不断品尝各种不同种类的荔枝。
如此福分,直到千百年才进入寻常人家,可叹大不易。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最后提一下,杨贵妃可不是吃荔枝才长胖的,其实唐代的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到她肥胖——所以,在这个可以随意大吃特吃荔枝的时代,大家放心开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