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午休,匆匆赶到学校,听了一节六年级的读写结合课《月光曲》,效果一言难尽。
其实,对于《月光曲》这样的课文,我更主张上群文阅读或精读引领课。然而,主办方有自己的考量,我只能是硬着头皮跟老师一起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设计《月光曲》的读写结合课。
读写结合,首先要探明的是读写结合点在哪儿。对于《月光曲 》一课而言,无疑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描绘乐曲是难的,作者借助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符合乐曲情绪的画面。 这种写法我姑且将它概括为“将无形之音乐化作有形之景物”。
如果就这样设计读写结合,我感觉效果堪忧:一是音乐抽象,学生一时间把握不准其情绪;二是写景挺难的,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短时间内找到与音乐情绪相匹配的景物并描摹出来,不现实。
于是,我再次研读文本,决定从“读”上下功夫——找素材,搭支架。
一、跟作者一起,经历奇妙的乐曲表达。
用文字表达音乐,很考验作者功力的。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独辟蹊径,借助皮鞋匠和盲姑娘听月光曲时产生的联想,将贝多芬所演奏的乐曲演绎成了三幅动人的画面。教学时,我们不妨就从这三幅画面入手,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读出看到这些画面时孩子们自己的情感体验。只要能够读出画面的意境,也就感受到了月光曲的情绪,感受到了乐曲情绪的变化。
这一板块,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景物与乐曲之间的内在关联,打通从“曲”到“景”的思维通道,明白能产生出这样的联想——联想到“月”“海”而非其他,与盲姑娘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
二、跟贝多芬一起,经历独特的生命体验。
乐曲情绪的变化正是贝多芬自身情绪变化的再现。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领着孩子们一起,经历贝多芬即兴写下月光曲那晚独特的生命体验。
回读前文,引导学生关注那晚的环境,关注人物的对话,揣摩不同场景中贝多芬情绪的变化,也就将课后习题1转化成了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次读写结合的尝试:
发挥联想和想象,想想贝多芬在弹到不同情绪的乐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清幽的月光,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认为盲姑娘是知音。这些都是贝多芬遇到盲姑娘时不同的情感体验,当然可以定格为几幅画面。不过,这儿的画面,不一定是景色,也可能是场景了。
三、跟老师一起,经历特殊的读写结合。
有了以上两个板块“读”的引领,就可以梳理出“写”的方法了。联想和想象是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无论是第九自然段的盲姑娘兄妹联想到的“月”“海”等景色, 还是我们引导学生回读前文联想到的贝多芬的生命体验(场景)。
而后让学生聆听《我们荡起双桨》中一段纯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愉悦的情绪。而后给学生提供与乐曲情绪相吻合的场景素材和景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写场景和写景色两个层面来落实读写结合。当然,如果有必要,老师下水示范引领。
以上是我闭门造车形成的构想,不知付诸实践,效果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