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纠结----每天都想做些有用的事,可有时,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忙来忙去,无所事事,虚度了光阴。
大家都不想做无用之事,还会把事情分为“有用”和“无用”,其实,有用还是无用很难界定。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无用之事真的无用吗?
01
无用之用
陈道明说,如今的中国,整个儿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
在这种氛围中,大家都无知觉的被影响和改变着。
有一次,朋友来新西兰旅行,我托他带几本国学和哲学的书。他虽带给了我,但却说,你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当然是有用的,但有些书确实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陶冶情操,指点人生,那是慢功和后话。
我认真思考了他说的话,想想国内朋友努力奋斗的境界,觉得他的话不无道理。
有段时间,我抵不过诱惑看了美剧,或是看了某档笑过之后没啥感觉的娱乐节目之后,会有一种负疚感。
觉得自己做了无用之事,浪费了大好时光,心下有些懊恼。
其实,关于有用还是无用,大可不必这样纠结,要试着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我们整日为生活奔忙,偶尔让自己闲下来,享受一下看似无用的诗酒风情,发呆闲逛,才能消减那些日常的琐碎烦恼。
而这些无用的事,此时却是最有用的。
莫言在诺贝尔晚宴的致辞中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这句话很深奥,很拗口,又很辩证,大概所有无用之事,都有无用之用吧。
02
若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这是唐代画家张彦远的一句话。
它被后世文人多次引用,并做了修改,更通俗的说法是“若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做些无用的事,让人生更有趣,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取悦自己。
事实上,有很多人都在做毫无用处的事,只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圆满。
瑞典女孩Simone,并不是工程师,但她发明了好多无用的机器人,她自己说那些是“糟糕的发明”。
比如,一只机械手臂不停打在头上的叫醒机器人;涂不匀口红的口红机器人;把牛奶洒满桌子的早餐机器人;运动方式很单一且很大力的刷牙机器人;鼓掌机器人.....






你不能想像的各种奇葩机器人,她都做过。而且,有一点她非常自信,她能确保每个产品完全没有一点用处。
令人奇怪的是,尽管她的发明看上去很蠢,都是废物机器,但她却乐此不疲,越做越多。
几年来,她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积累了上千万的粉丝,还被邀请到各地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为什么你要做些无用的事?》。
因为Simone 的无用发明,总会引来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做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Simone 说,“这是个最扫兴的问题,我能够理解人们对我行为的不解,毕竟这些东西几乎没人会用。但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大家不觉得把整个晚上用来浏览社交媒体,也是件没用的事呢?”
虽然没人会使用这些搞笑的机器,但它的概念也许会给人启发,让其他人找到灵感,或衍生出更好的发明。
她说,“我现在的生活,就是我目前为止最好的发明,大家生活的太严肃了,我只想变得有趣些”。
事实上,这世上有用的发明太多,有趣的发明却太少,无用但有趣,何尝不是一种选择。
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03
这世上的许多美妙,都是无用之事带来的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他的同门师弟无用所作。
此画在明代被烧成两段,画幅后半段被称为“无用师卷”,前半段为“剩山图”。
黄公望从小饱读诗书,到了45岁才当上一名小书吏,却因上司舞弊受到牵连,入狱6年。
年过半百才出狱,想想这一生也没什么奔头,黄公望决定去当道士,从此浪迹天涯。
后来,黄公望想学画画,拜师名家,人家赚他岁数大,可他并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专注学画,用自己的眼睛看山看水,看木看林,落笔成画,技艺精进。
这一年,黄公望已经79岁,他与师弟无用云游到富春江畔,看到山河秀美,他决定留下作画。
他住到了一处小山村,这里一面望江,三面环山,宛如世外桃源。
他定期出售画作,售卖所得只留下生活所需,多余的钱于他是无用之物,他尽数接济村民。这一住,便是四年。
他每天风雨无阻的沿江行走,把风光看在眼中,把美景落在笔下。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如此高龄,都到了快死的年纪,这样奔忙却不为名利,完全是在做无用之事,只有他自己乐在其中,满足愉悦。
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他要将富春江两岸的十座山峰和几百棵树木收入画中。
那时,大概没人相信他能画得成,画得完。
又是一个四年,84岁的黄公望完成了这部惊世佳作,并将它赠予师弟无用。
一个除了作画百无一用的耄耋老人,全心创作,心无旁骛,费时多年完成的画作,也只是做为礼物赠予友人。
他没想过,在几百年后,这幅画如此珍贵,而好多有用之事,却被历史磨灭,再无痕迹。
所以,在选择做什么的时候,不必考虑有用或无用。
陈道明说,这世上的许多美妙,都是无用之事带来的。
很少有人认真的思考只做有用之事有什么不好,人生苦短,流年易逝,理当珍惜。
只是,有时当我们做无用之事时,才能体会纯粹的快乐。
毫无功利的相聚,畅饮小酌,更容易品得酒中醇香;漫无目的的闲逛,逍遥随意,才能够体会旅行的真谛。
每天忙碌,不得空闲,是现代人的一种病,试着做些无用的事,可以为稍感苦涩的生活加点糖。
白岩松说,做些无用的事,做个有趣的人,深以为然。
摘录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赏。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