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一个28岁的女孩子,从上海一个福利待遇都不错的央企,毅然决然裸辞了。
之后的新工作,由上海换到深圳,由传统行业跳到互联网新媒体公司,新同事新生活,等于一切都是新的,从头再来。
很多朋友知道这一消息后,都吃惊地问我:why?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稳定?
因为毕业一年多,拿着稳定的收入和福利,突然想到5年后,我的生活和收入好像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于是倍感焦虑和恐慌,所以必须去做点什么。
2017年从武大毕业,是一枚小硕。毕业那会儿,签了上海一家央企,薪资待遇很可观,工作也比较轻松,按照这样的节奏,也许一辈子会安安稳稳不咸不淡。
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呆了一年多,我愈发感觉到自己渐渐丧失了生存技能。很多时候,能谈成一些客户,做成一些事情,是因为公司品牌在那儿,而不是自己厉害。
有时我会去想,如果我离开了自己的公司,没了品牌和平台庇护,凭什么能够养活自己?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在经历类似的职业迷茫和金钱焦虑,也许我所走过的一些路子能帮你提供些思路。
2018这一年里我花了大约2W元,用于自我提升,拼命学习,多方探索,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工作,很庆幸的是,最终有点点收获。
1、在行约见了2位行家。
他们一位是年近50,开始自己创业的咨询公司老总。在关于跳槽和转行的事情上,她因为对自己曾经1个月没有工作的焦虑铭记于心,所以告诫我千万不要裸辞;后来,在我的职业方向明朗之后,我发现裸不裸辞其实并不适合于所有人,他们那代人有他们那代人的职业背景和特色,但是现在的90后、95后所处的职业环境又发生了大大的改变。
另一位是复旦大学英语老师。当时我的考虑是想要进外企工作,那英语就是一道门槛。他曾在美国留学几年,告诉我英语学习的3点建议让我很受启发:
(1)成年之后学英语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但是不要急功近利。坚持读专业或岗位相关英文书籍,不要急功近利,慢慢来。
(2)阅读才是英语学习的灵魂。跟老师交谈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坚持的学英语方式是有偏差的。阅读作为一种输入的方式,才是听说写等输出的基石。所以,如果你提高英语的途径也是练听力,也许是要准备更改学习策略,阅读有趣和专业相关的英文书。
(3)追求最好是成为更好的敌人。想的多做得少,一心想要成为最完美,这都是英文学习中的吹毛求疵。我们学习英文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即可,你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一定要多完美,说英语带口音没关系,别人能听懂就好;看英美剧理解不了没关系,英语最好的中国人也不能保证100%理解剧中的全部英文,所以,一步步变成更好的自己最重要。
2、在得到app上买了2000+课程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得到。早起、刷牙洗脸、地铁公交、休闲、睡前,几乎能打开音频的时间和地点,我都会打开得到。
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会有什么收获,只是感觉到职业迷茫,需要学点什么。长年累月下来,才知道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程度更新。比如,很多年轻人择业时担心在大城市买不起房的问题,是去大城市工作还是去小城市工作?
作为最普通的一枚年轻人,没有背景没有存款,我以前也有很多类似的焦虑,但是现在从来不会再产生类似焦虑,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都得亏于升级的思维方式。
年轻人最容易金钱焦虑,但是你焦不焦虑,事实和现实都摆在那里,一步一步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许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3、找咨询师做天赋咨询
在2018年6月份,我曾找过一位专门从事天赋咨询的咨询师,让她帮忙挖掘我适合做什么?她通过让我回顾从小到大有成就的事情,告诉我我的天赋在于协调,可以找需要很强协调技能的工作,所以在对方建议下,我面试了员工关系专员,人资专员等工作。虽然后来并没做类似的工作,但是对于了解自我有很大帮助。
毕竟人最经常接触,但是最不了解的人可能就是自己了。
4、做各种在线测试
这一年,我借助了很多在线测试工具,比如盖洛普的《优势识别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DISC,MBTI等测试。
盖洛普的测试比较贵,大概100+元,买这个测试还是很肉疼的,它着重于发现你与生俱来的天赋部分,也就是说如果你做了符合天赋特性的工作,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或做好一件事。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得努力。
测试下来对我的帮助比较大,感觉像照了一面镜子,“对,我就是这样。”
如果你做的测试比较多,可以仔细研究一下,结果有没有重合的部分,比如即使测量维度不同,但两个测试统一指向你是一个“支持者”或“控制者”,那你是不是要在自我认知上多去这方面考虑。
花时间研究自己很容易缺乏耐心,但是很必要和值得。
5、参加线上社群学习
这是在我最迷茫的时候做的最正确的2件事。在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学习吧,留着作为一种储备能力肯定有用。
8月和10月,我先后报名了2个线上社群,一个是演讲,一个是高情商沟通,最后都在四五百人的大社群里,以优秀学员身份毕业。线上社群学习的成就感极大增强了个人信心,如果你对某方面有哪怕一丁点兴趣,就尝试放大它,学习它,也许能找到不一样的职业路径。
此外,我还购买了一些新媒体写作课程,比如陈珂的零基础新媒体转行课,对我的启发不是一点点。自此,自己开始尝试新媒体写作,分享职场、读书和转行干货,这也直接促成了我的新职业去向,现在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竟然对加班也没了反感。哇咔咔,好像有工作狂倾向。
6、看书
之前想着充电,买了各种书看,实用类的比如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细节》,《用脑拿订单》,《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金字塔原理》等等,文学类也买了不少。
但是渐渐发现一个问题,碎片化阅读时代,完整地利用整段时间学习和阅读越来越奢侈,而带着功利性看书是最快最加速成长的方式。
这一年走的很累,绕了很多弯路,也很多次想过要么就放弃挣扎吧。因为不用奋斗的人生确实会很舒服,有看得过去的工资,没什么强度的工作,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可能也就过去了。
也见惯了我身边很多跟我同期毕业的同学,或者同事们,一边在抱怨公司各种不好自己没有成长性,一边又诚实地呆在公司不动。
所以,对于所有想要赚钱,混出点样子的人来说,眼前的钱其实没那么重要。就像我的boss,兜兜绕绕几圈,换了几份工作,尝试过几个领域,2年前刚入行时,还是月薪6000的新媒体编辑,现在自己出来创业,已经年入100+W了,收入翻几十倍地增长。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凡事都是越想越困难,越做越容易。如果有转变,期望是在30岁之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