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距离这种层次还差些什么?
一直自我感觉良好,虽没什么过人之技,但至少文笔还是可以的,也够认真,偶尔也会自我默认“我是一个作家”。
可随着读的书越多,越能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那种差距不是简简单单的文笔差异,更多的是思想/意识/积累/手法/经验/眼界的差距。最近在看《小说月报》,第一篇便是贾平凹最新长篇《暂坐》的节选。
如果地球是一座山吧,沟沟岔岔就会有动物:这条沟里是些大动物,比如狮子呀、老虎呀、熊呀,那条岔里又是些小动物,岩羊、獾、狐狸和刺猬,还有些沟岔有水潭,生存了丑陋的鱼,还有些沟岔里则是奇奇怪怪的鸟类。中国人或许都是鸟类,数目庞大,飞起来遮天蔽日,落下来占据全部枝头,兴奋又慌张,彼此呼应,言语嘈喳。任何言语一旦嘈喳了,便失去了节奏,成为一种烦嚣,感觉是成千上万个口齿同时嗑动瓜子,是满世界的蚊蝇都聚来了,嗡然为雷。
以上是节选的节选。可以这么说,至今我的杂志还没有翻到第二页,仅仅是在这篇小说的第一页便停住了。
值得揣摩的东西太多了。怕一眼匆匆掠过成了“吃人参果的老猪”,于是字斟句酌,一句话一句话的慢慢品味。其他段落暂且不提,读完一页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一段。遣词造句是一方面,话语的深刻含义也是一方面,但让我揣摩的是他的这种观点传递的手法。
任何语言一旦嘈喳了,便失去了节奏,成为一种烦嚣。
就是这样,这个道理我知道,很多人也都知道,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万人有万种表达方式,而我,对它的描写可能就仅限于“凡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这么平淡无奇,更不用说这段上来的这些比喻描写了。开始快速读过去,还觉得有些莫名,为什么要加这样一大段比喻?回过头来再读一遍,却发现一个“鸟类”便将整段话巧妙地串联在一起。
地球是座山,鸟类便是众多沟壑中的一类动物。而中国人更像鸟类:数目庞大而又声音多元。由此写出了这段话的整个核心:任何语言一旦嘈喳了,便失去了节奏,成为一种烦嚣。所以,不止一次的反问自己:
我距离这种层次还差些什么?
现在想想自己文字,说是记录心情也好,说是无病呻吟也罢,总归是存在很大进步空间的。
不过欣慰的是还没有蒙蔽双眼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这也算是一种进步不是?ei…好像又有点过于自我满足。
对,过于自我满足。仔细想想这好像就是一直让自己束缚不前的根源所在。
过于安逸,凡事能将就,没有多大的上进心,一点点小进步就让自己心花怒放……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一生中总有无数瞬间促使人想要改变,有“改”才有“变”,“改”是做的,而不是说的。
去“改”。去“变”。去追上这种差距。不再是说说而已。
好了,暂且就此打住,这原本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读书笔记,扯得有点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