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

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

作者: 高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01:15 被阅读0次
    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

        认真品读第二章认知发展,结合自己三十年的教育经历,想脑与认知发展,尤其是大脑的哪些部位和高级心理机能相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这些理论又怎样影响我们的教育呢?

          发展一词在本书认为,在心理学中通常指人或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人类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我们界定发展的概念,就能结合己有的认知,正确看待先天与后天的哪一个因素更加重要?现在的观点是先天与后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关系。协同无主次而是共同发挥作用。一个理想的教育,是在分析先天的基础,运用后天的手段或力量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发展的轨迹是连续性的还是非连续性的?发展时机的关键期与敏感期?以上三个问题,是教育学视野的“发展”的认识,具有十分强烈的争论性,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因人而异,相对有序并逐步发生的。基于对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知,再科学地看脑,品神经元,思神经形成,认知突触,了解轴突树突,分析灰质与白质的异同等等,神经元的过度生产与修剪可分为“经验预期型”和经验依赖型。“经验预期型”指的是特定脑区在特定时期因为等待刺激的出现而产生过度生长的现象;经验依赖型指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加工信息的时候,为适应大脑局部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而使新的突触得以形成。这对我们当下教育是有警示作用的。大脑皮层的发展:皮层是大脑中面积最大的部分,人类的大脑皮层面积远大于低级动物,所以人类具备了解决复杂问题和使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而青少年的发展与大脑与儿童和成年人相比,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青少年更加需要强烈的情绪性刺激、冒险性行为,因为大脑的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的发育并不一致,边缘系统与情绪、奖赏寻求行为、冒险及感觉寻求行为有关,前额叶皮层与判断、决策有关。大脑活动的文化差异说明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是如何塑造大脑,有实验证明,经过教学可导致大脑的变化,比如,同一道数学题,一组学生只记住答案,另一组学习相应的运算法则,前组学生提取语言信息相关的脑区活动更加活跃;另一组视觉与空间加工过程相关脑区则更加活跃。或者对阅读困难群体进行纠正式阅读教育,充分利用大脑左半脑的相关脑区,经过100多小时字母语音的密集训练后阅读能大大提升。大脑阅读习得:熟练阅读者与阅读困难个体在学习新词汇时会不同的模式,阅读困难个体很难在大脑中建立关于新词汇的高质量表征。阅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同时调动大脑多个系统用于识别语音、书面符号、语义、序列信息,并与读者已有的信息进行互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脑与课堂学习关系密切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情绪与压力。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脑科学对教师的启示:(1)大脑若在神经通路或结构上出现异常,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体的学习,但是通过其他替代的神经通路,学习依旧可以发生。(2)不同认知功能之间存在差异,它们分别与特定区域有关。(3)大脑具有很好的可塑性。(4)某些学习困难有神经生理学基础,因此神经测验有助于学习困难的诊断与矫治。(5)大脑会发生改变,但需要一定的时间。(6)从真实的日常生活的问题和具体经验中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7)大脑会寻找意义模式,并与已有网络进行联系。(8)学习和巩固知识需要很长的时间,知识在不同情境下多次出现,有助于学生建立坚固复杂的联结。(9)与细小的、具体的事实相比,老师应强调大的、一般性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持久、有效的知识类别和相对稳定的联结。(10)教学可以借助于故事这一形式。故事可以激活大脑的多个区域:记忆、经验、情感和信念等。

        写读书笔记,突忆起一位在天府之国打拼的友人,一位曾有缘两次在研学旅行中同为导师的年轻兄弟,他叫王鹏,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若把我近六年在华师求学做认可,我们也可温暖的称对方为校友,曾忆就孩子脑开发问题的多次请教,更忆王博士课程建设中的热情洋溢和声嘶力竭,感悟教育是需要激情的。正是有一批有着教育激情的人才会有激情的教育事业。

        本章中最关键的还有两位大师和他们建树的理论,一位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一位是前苏联的维果斯基和他的社会文化观。

        没有能够用自己的文字去书写和描绘,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对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或在他影响下的新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观点如何解释儿童随时间而发生的思维变化,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都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职业行为,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bv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