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谁?
大学的时候,阅读哲学书。文章开篇就提到:哲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处?
我掩卷沉思,思考这几个问题,一个月也没有思考出结果。随着阅历及阅读逐渐丰富之后,才明白,这几个问题,不停地问自己,是伴随我们终身,直至死亡的那刻。
我是谁?意味着你要认识你自己,你只有在一生中不断自我反思,反省,从他人处、自我内心,从社会中去认识自己。去认识那个:我知道的我;别人眼里的我;我不知道的我;别人不知道的我。人只有越了解自己,自我认知程度越高,幸福感才越强。
二、我来自哪里?
我来自哪里?这个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来自哪里,这个我无法改变,我唯有接受那个过去的我,坦然而平静,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即:我要去往何处?
三、我要去往何处?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我要做哪些努力?一句话,我将去向何处?
看到一段教诲,来自丹麦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他说:大多数人不具备关于他们自己的意识,不具备连贯性的观念,他们不是一句精神特质而存在的,他们的生活,要么在一种孩子气的天真中,或者琐碎无聊中,这一刻做出善的举动;下一刻又做出某种荒唐的举动;在某个下午是绝望的,或者三个星期后,他们又是快乐的家伙,而后又是一天的绝望;他们如此周而复始......
这些无数次的循环,追终溯源,那就是问自己:我来自哪里?这些无数次的循环,是我们童年里,养育着与我们的养育模式的无数次再现。而不停地问自己,我来自哪里?认识到了童年的养育方式如何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认识它,接受它,然后理解它,最后溶解它。
连贯性的观念,便是这个问题“我将去向何处?”的持续性思考吧!余生不停的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处?
四、智识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有道德感的生活及享受家庭的温暖
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可能从三十岁才开始,最重要的可能是音乐、美术和体育。
哈佛前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对美国大学教育进行反思时,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无知的确定区。就是学到什么,就认为它是正确的;最典型的是对应中学阶段的教育。处于这个阶段,一定要接受可靠地常识。
第二阶段是“有知的混乱期”。接触了许多学派和理论之后,觉得似乎都有理,却无法掌握体系。很多大学生和学者都停留在这个阶段。这是一种相对主义。
第三阶段,是批判性思维阶段。能够通过取证、分析、推理的方式,做出理性判断。这是思维真正成熟的阶段。
而你,属于哪个阶段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