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又过去了,可一点也没有感觉浓浓的年味,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也没有挨家挨户串门的热闹,好像少了小时候的期待感和仪式感,剩下的只有短短的几天假期和几小时的漫漫车程。今年除夕夜正好在单位值班,所以连正月初一凌晨的“开门迎福”都没有参与,只剩父亲一人张罗。越来越淡的年味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翘首以盼过年的场景。
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腊八虽未放假,但是心早已飞过半月到了年假里。腊月初八开始,轮到“管年头”的小组就开始张罗过年祭祖事宜。买鞭炮蜡烛,买红纸准备写对联,打扫祠堂卫生。这里顺便说一下我们祠堂,我们村是之前没撤乡并村前乡里最大的一个村,祠堂很大。打扫卫生需要十几个人大半天的时间,祠堂中还堆满了农忙时节秋收工具,期间我们一群小伙伴在其中钻来窜去。捉迷藏、躲猫猫都是那时我们玩得乐此不疲的游戏。晚上喝一碗腊八粥,甚是满足。小年夜下午两点左右、“管年头”的就要开始敲锣打鼓放鞭炮地把“休息”了一整年的太公请出来悬挂在祠堂正堂前供大家祭拜。
一本堂 一本堂腊月二十四。这天开始才算是真正开始过年了。整个村从今天开始就热闹起来了。外出工作的、读书的都陆陆续续回来。大人们忙着杀年猪,贴对联,大扫除…我们一群同年佬基本都是整天不着家,满村子跑。看着哪家放完的鞭炮还有没响的收集起来拿去“炸鱼”,一起请教老爷爷帮张扎孔明灯,拿着一套家伙什绕着村子敲锣打鼓…到了晚上祠堂灯火通明,烛光摇曳,在那个没有网络、手机的还不普及的年代,玩蜡烛、烧火把就是我们过年最好的活动。通常都是年还没过完新衣服就已经是好几个窟窿了,少不了母亲的一通责备。除夕傍晚的祭祖仪式将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那场面借用本山大叔的一段话形容最贴切不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在烧完最后一根柏枝之后,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宣布正月初一“开门迎福”的吉时。先开家门,再开祠堂门。吉时一到,大门一开,大家争先恐后地赶往村尾庙中,希望烧得头香祈求来年诸事顺利,平平安安。而后大家开始走亲访友,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中畅谈这一年的酸甜苦辣,我们则早早吃好饭拿着鞭炮走街串巷去了。正月初四,下一组“管年头”的村民开始收拾,将太公画像重新收起。他将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下一个年头的到来。大家也都陆续回到城市继续工作、学习。慢慢地,小小的村庄又恢复到之前的平静中。
祭祖仪式 太公画像现如今、我们早已长大,不再是那个拿着鞭炮满村跑的小孩了。过年也没有了过去的仪式感,哪怕是除夕的祭祖仪式,整个祠堂也没有了人山人海的场景。渐渐地,一起寒窗的童年佬也很难载聚在一起。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过年也有了自己的人情事故。那些年我们大家一起走街串巷、荡马路放鞭炮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着蹲在祠堂角落挤在一起玩王者、吃鸡的小朋友们、我突然明白,不是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而是因为过年最开心的已经不是我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