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
1.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理解是: 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实践中,我根据自己的之前的认知与经验,准备过一遍交钱的流程。却忽视了之前的流程。8点50是对学生和老师的check.
2. 放下“我”,他说,人生千罪万恶从"“傲”来,身为子女,如果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人臣如果傲慢,必然不忠诚;身为父母,如果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如果傲慢,必然不守信。
------ 针对这个事情,被公司的老人讲了,表面很是一般,可心中却是怒气滚滚,心知道是讲我做事的不连贯性。可是情绪的我还是忍不住要内芯翻滚。
3, 责人与责己:
----所谓责己,就是不断地反省与自检。看到别人的优点,应该努力学习;看到别人的缺陷,则应该反思自己 身上是否有存在着同样的毛病。倘若有人对我蛮横无理,我也应该反思自己:他为何会用这种态度对待我?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呢?
特别是当我们高兴、愤怒、心志松懈、行为放肆时, 更应该自检;我的言行举止是否已出离了不偏不倚的轨道嘛?
-----责人, 不是不能责人,而是责人要讲究方法。我们责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为了责人而责人,主要还是 要帮助别人改正缺点。
所谓“不责而责”,就是把全部精力用在“责己”上,把自己锻造成一个道德高尚、心胸开阔的人,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别人,以宽让、温和的态度,原谅别人的能力不足,容忍别人还未达到道德要求,宽恕别人还未达到道德的要求,宽恕别人的无知,理解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4.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我们常常对物欲动心外,还会对别人的评价动心。所以动心,是因为我们并不自信,就像一个空碗,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充,别人的评价就是这种填充物。王阳明说:“有此心就有此理,你有一颗不自信的心,自然就会产生不自信的理。所以你的心在外物的干扰下不停地动,永不停息。”
所谓“自信”不是被动地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做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当成是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
所谓“机”就是合理地表露自己人欲(七情)的机会。详细地说,许多感情倘若长久淤积于心后就会潜藏在潜意识中,当有外界的刺激计入潜意识中,他们就会被激活,如果病毒突变一样无限放大,我们就会失控,心理所当然地大动起来。
七情唯有适当地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七情就是雷区,只有把雷在平时排除干净,当火来时才不会大爆炸。做到这点,也就回复了活泼泼心的本体。
CONCLUSION: 欲养得此心不动,除了自信、学养深厚外,还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随机而动。
-----实践中,自己花了好久才平静自己的心态,直到自己跟自己看书,还有“老人“”教导我做事的方式。平稳自己的不成熟,提前规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