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小故事

作者: 水雨而 | 来源:发表于2023-02-19 21:29 被阅读0次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申鉴》是东汉末年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申鉴·俗嫌》中“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有必实,事必有功”。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意思指,不接受虚妄的言论,不信从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作伪诈的事情,这对“在上者”即统治阶级的劝告。

    与之相对的“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有必实,事必有功”意思是,说话必须产生实际效果,方法必须有标准和法则,名声必须与事实相符,做事必须有结果来证实。这是对人君治国理政应当具备的要求,以此杜绝“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

    《后汉书》本传说,东汉末年思想家荀悦辅佐汉献帝时,由于曹操揽政,自己感觉“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他想着要重申历史经验教训,供皇帝汉献帝借鉴,又不好直接进谏,便著书立说。所著《申鉴》全书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其中《申鉴·俗嫌》主要是批评当下世俗盛行的神仙方术、卜筮、禁忌、祈请、谶纬等迷信活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凡事都是兴于实,败于虚。成就人世间的一切梦想,都是离不开实干。古往今来,有多少反面典型事例也充分说明这一点,这里有一个“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战策,而且条理章法能倒背如流。公元前216年,秦昭襄王发兵围攻赵国的长平关。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带兵前线抗敌。廉颇见秦军来势凶猛,便叫士兵们守住阵脚,构筑堡垒,挖深壕沟,采用固守防御打持久战战术,避开秦军锋芒,准备和远来的秦军对峙下去,用时间来慢慢将秦军拖垮。

    秦军围攻了4个多月,也没有攻下长平关。秦昭襄王见形势越来越不利,便派出间谍,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根本不敢跟秦军打。秦军最怕年富力强的赵括,要是他去带兵攻打,早就把秦军打散了。”

    赵孝成王半信半疑,派人去廉颇军营查看,等钦差回来报告,赵孝成王便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钦差说了不少廉颇的坏话,说廉颇老了,吃饭时间三次去厕所了,已经不能打仗了。赵孝成王信以为真,就派赵括去代替廉颇。

    当时,丞相蔺相如听说让赵括带兵,就劝赵王说:“赵括只会夸夸其谈,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赵括的母亲也连忙上书,说明赵奢生前的意思,恳求赵王千万不要重用赵括。但赵王不听,坚持让赵括带兵。

    公元前260年,赵括到长平关换下廉颇,然后立即下了一道命令:“要是秦军来挑战,一定要迎头痛击;敌人若被打败了,一定要去穷追不舍,杀他个片甲不留。”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做,并说了廉颇打算消耗秦军兵力的用意。赵括不以为然地一挥手:“那老头懂什么!”

    还没等秦军来攻城,赵括也没对敌情做任何分析的情况下,就迅速调集40万大军,向秦军主动发起攻击。

    秦军早就料到赵括会这样,布好了伏兵,先故意退兵,把赵括的军队全部引出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他们的后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国军队顿时成为了无头苍蝇,40多万赵军被迫投降,却被残忍的秦军白起下令全部活埋,这是战国期间最残酷的一次大屠杀。

    这个赵括纸上谈兵,造成40万将士惨遭活埋,赵括本人也被秦军乱箭射死,成为历史上最失败的战例。赵孝成王后悔莫及,但悔之晚矣,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意思是,只泛泛而谈地讨论国家大事、不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会耽误国家的发展,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经据典小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lw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