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读】 读《论语》,须弄清谁在讲,体会语境。 如此章,力挺践履,甚至以行称学。与上一章力行与学文并重有悖。
但若意识到,这是子夏讲的,而子夏是孔门中学问最有名,他的学生想必也是冲着他学问来的,则可以想见他的这一番话,应是有所针对的,甚至不免是对学生们讲的矫枉过正的气话。
故前人讲子夏此话,用意虽善,但抑扬太过,有废学之弊。这也足以提醒人,无论讲话,还是听话,都应注意。此亦难,正如首句中的“贤贤易色”一样,很难。
腾讯儒学独家专栏——何俊教授《不舍论语》系列稿件 。 这里说的语境,个人感觉很有意思,此记。
继续节摘傅佩荣老师的释义。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
傅佩荣老师将“贤贤易色”译作“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将整句的意义归结回家庭单元,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推广出去是朋友,然后是社会。
这样的翻译版本,让我很有感触,一般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夫妻之间的互动模式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印在孩子的身上。再以家庭为起点,孩子将带着这样的模式根基去走向社会,面对朋友,面对职场,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有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你在孩子面前做了什么,而是,你本身是如何的人。”,这句话,值得父母深思,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把关注的重心放回到自己的身上,保持对自身的觉知,提升改善对自己的修为,而不是表面化的对孩子的行为通过言语与行动横加干涉,而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
对于“贤贤易色”,我个人会觉得有一些“二元论”的感觉了,贤与色,品德与容貌兼备,从来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感觉也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或甚至仍然到现在,文化对女性角色的一些刻板形象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