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用故事与爱陪伴孩子仅有一次的童年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用故事与爱陪伴孩子仅有一次的童年

作者: 澜沧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1-09 18:40 被阅读0次

    养娃的苦恼自己知道:孩子撒了谎、犯了事,不能棍棒伺候,只好不断磨破嘴皮讲道理。

    可是,道理讲多了,孩子耳朵如长了茧一般自动屏蔽,自己也越讲越麻木。

    话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来自美国的西尔克·罗斯·韦斯特以及约瑟夫·萨洛西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

    前者有着长达30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经营着一家幼儿园,名叫“淘思地球儿童幼儿园”。后者是美国“好爸爸运动”的发起人

    两人曾在幼儿园共事了数年,如今再次合作,共同编著这本名为《讲道理不如讲故事》的书。

    书本从“人人都能讲故事”出发,讲授了多种即兴讲故事的方法,旨在帮助孩爸孩妈重新掌握讲故事的技巧,通过讲故事这种风格多变、内容风趣的谈话方式,改善亲子间的关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书本大体上透露了三个重要的真相:

    1.人人都具备讲故事的潜能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深受孩子欢迎的成年人,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随时创造出孩子想听的故事。

    久而久之,我们开始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讲故事是属于小部分人的专利。

    西尔克在书本一开始就戳破这种错觉: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与生俱来,正如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走路一样,只需要直接做就可以了。

    不必觉得他人的故事更精彩,或是自己的故事不够完美。进步总是发生在不断的练习中。

    重要的是,讲故事的人必须“看见”身处的环境。

    当你专注在环境中时,故事自然就会冒出来。

    书本第一章结束时给出一个范例——《钢管里的小矮人》。这个故事是另一位作者约瑟夫在堵车路上根据路边一根大钢管即兴创造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找寻生活中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它们很可能就是通往故事乐园的桥梁或大门。

    当你掌握这一要领,生活处处都是讲故事的素材。讲故事就不再像从前想象的那样艰难。

    2.孩子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关注

    包括我的父母在内,大多数的家长有一个误解,认为讲故事的作用是安抚情绪难以稳定的婴幼儿。

    的确,故事起到了一定的转移注意力作用,让情绪上头的宝宝们快速稳定下来。

    可是,明明有着玩具汽车、乐高积木、洋娃娃、儿童绘本等宝宝很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安抚的工作不能让它们代劳呢?

    深入思考就能发现:父母所代表的是一类具有觉察能力、共情能力的生物对象。这是没有生命体的玩具所不能替代的。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随着故事内容越发精彩、家长与孩子间的互动增多,孩子逐渐确认“爸爸妈妈正在关注我,他们接收到了我发出的需求信息”。

    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注,他们尚且幼稚、不安的心就会像拥有了学步车一样,因为受到保护而感觉安全、不再焦躁。

    因此,当孩子向自己提出“讲故事”的要求时,要能看清他们对关注的需求,用讲故事的方法向他们证明爸爸妈妈正在关注你。

    3.故事是重塑人生的模具

    我们讲故事,但我们从不只是讲故事。

    神经科学领军人物马可·亚科伯尼曾经说过:“我们对虚构的人物怀有同理心,因为我们自己也有过相同的感受。”

    故事作为一种虚构的内容,它的创作需要参考许多真实世界里的事。就像书本提到的“故事环”,其运用方法正是从现实情景中提取素材,经过想象编织出不同的情节。

    但故事从不会只存在于虚幻中,它还会引导人们创造出新的现实,正如《海底两万里》中的潜水艇在百年之后成为现实。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故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承家风、信仰和文化观念,还可以为生命赋予意义,激励孩子追寻理想人生。

    这就是我们到了今天仍然希望孩子能去接触、阅读国学经典的原因。经典里的故事会在无形中重塑孩子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写在最后

    虽然人人都有讲故事的能力,但这个故事能否讲得流利、内容是否精彩、有无将价值观念传达到位......这些都不是一遍两遍的尝试就能做好的。

    当我们放下负担时常练习,我们讲故事的能力就会逐步提升,与孩子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而精彩的故事也能替代掉枯燥空洞的道理,让孩子满心欢喜地接受成长的指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道理不如讲故事》:用故事与爱陪伴孩子仅有一次的童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ou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