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九月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赴法留过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6年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夫妻双方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这本书肯定是还会买来重新看的,版本太多了,内容收录的也不太一样,第一次翻起来是在言几又书店刷题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读了两个小时,一小半而已。还敲了几句比较赞同的话,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真的是每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无处不体现着浓浓爱意。
随后回家在kindle上买来看,发现好多处都跟之前在言几又读的对不上,但又太想读下去了,就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中秋路过西西弗书店,又看到其他版本,竟然有傅聪给父亲的回信……不在是傅雷一个人的独白
回来仔细查看了此书的大背景,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多变显得更悲凉了。
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鱼意志——实践的意志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忙着吸收新东西, 并不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你不必硬压在肚子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有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似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是你颓废,就好了。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父亲是不会这么来跟我们表达爱意的,一直都认为父爱是“背影”是“沉默”是“叹息”是“摇头”傅雷老师的家书,却把父爱表现的那么细腻,那么深沉,如挚友也像老师。
①与其说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教导,其实感觉是对所有青年人的教导。人生的哲理,学习的方法,做人的底线,道德的指导
②学习的拖延,让我想起,整个八月欠的债,可能要用九月耗费很多心血去弥补。以后即便心情有所波动,工作不可松弛,平日练八个小时,在心绪不好的时减成六七小时,那是可以原谅的,也不至于如何影响整个学习进展。超过这个尺度,到后来势必要加紧突击。影响身心健康。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今天你工作了5个小时,势必以后恶补的时候是11个小时。
读到一半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所处的年代背景不同还是自己学识太浅,不想追溯了,只是觉得傅聪和弥拉婚后的生活,父亲提出要求还是不少的。比如举例子傅聪老师波隆斯丹近七八年来的生活,除了做饭,洗衣,照管丈夫孩子外,居然坚持练琴,每日一小时至一个小时半,到今日每月有四五次演出。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但是从自己丈夫的父亲那里提出来的要求,总觉得未免有失妥当了。
傅雷老师也喜欢给儿子寄很多礼物,用来人情世故,这些沟通的纽带在上层人士中显得尤为重要,貌似一直被我自己所摒弃。复杂的社会关系下,这些东西还是要有的吧……每次与儿子写信,会分析很多名家的作品,探讨很多知识,这也是比较利害之处,没有看过傅聪的回信,从而也不得知这位“艺术家”对面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态。以我目前的状态看,会觉得傅雷老师有些要求是无理,不知道在过两年,如果重读的话,会是什么感觉。
p1--p18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