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是2010年的电影,豆瓣评分9.0,我应该看了不下五遍,每看一次都有不一样的心得。以前看,看到的是关于初恋的故事。现在作为一个妈妈,再来看这部影片,看到的是好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出彩虹般的孩子。
父母勇于坚守自己的选择,培养出勇敢的孩子
女主朱莉的爸爸是一个画家,家庭的收入主要靠他卖自己的画而来,家庭不那么富裕。可是他的父亲没有被现实绑架,依然坚持画画,选择画画后也没有抱怨生活的艰苦,没有愤世嫉俗,在他的影响下,朱莉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朱莉在对布莱斯一见钟情的时候,大大方方的表达对他的喜欢;当她最喜欢的树要被砍掉时,她在树上死活不下来,保护着它。当发现他喜欢的男孩,不过是一个懦弱的人时,她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反观男主布莱斯的爸爸,年轻时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内心充满对自己的不满,并把这种不满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嘲笑朱莉爸爸的画,嘲笑朱莉智障的叔叔,嘲笑朱莉两个哥哥的音乐梦,当他的女儿挑战他的生活态度时,打了女儿一巴掌。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布莱斯的父亲对生活的嘲讽,实际上是对自己懦弱无能的嘲讽。
布莱斯身上有他爸爸的影子,面对朱莉的喜欢,不敢直接拒绝,就假装和其它女生恋爱;朱莉每天送给他们家自己养的鸡下的蛋,布莱斯想拒绝,不敢说,收了鸡蛋后转手就扔到垃圾桶里;当他发现自己看到了朱莉的耀眼之处并开始喜欢她时,他的朋友嘲笑朱莉和她的智障叔叔,他内心想要反驳,但最后也只是随声附和。
布莱斯害怕冲突,在其他人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观点,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害怕做出选择,懦弱的父亲培养出懦弱的孩子。
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性行为。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孩子们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
布莱斯的爸爸,因为放弃了音乐,选择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整天愤懑不满,但是又没有勇气去改变现状。这种父母是有毒的父母,会把毒素蔓延给孩子。孩子受这种父母生活态度的影响,不懂欣赏生活的美好,害怕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可能会迫于现实或者自己不够勇敢,而放弃喜欢的事情。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领路人,当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后,就要坚定的走下去。如果后来发现真的错了,那就去修正,而不是抱怨。父母坚定的生活态度,才能给孩子勇气和力量,让孩子明白选择要慎重,选择之后要勇于承担后果。
父母尊重孩子,培养出懂得自爱的孩子
布莱斯丢掉朱莉的鸡蛋,是因为朱莉家的院子杂草重生,担心鸡蛋有细菌。朱莉知道后,想要修整院子,父亲担心花费太高。同时房子是租的,父亲认为修整院子是房东的责任。
母亲心疼朱莉被嘲笑,觉得是朱莉的叔叔拖累了他们,应该把他送到政府护理机构,这样就可以省下付给私人机构的钱。
父亲不同意,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可是吵归吵,冷静下来后,父亲第一时间向朱莉道歉,说这一切不是她的错。
睡觉前,朱莉的父母分别到朱莉的房间跟她聊天,父亲表达了对叔叔的爱,母亲则告诉朱莉说她深爱着朱莉的父亲。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会为夫妻吵架给孩子道歉?“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 “大人在讲话,小孩子别插嘴”,我们把自己当高高在上的“大人”,不懂得尊重孩子,而朱莉的父母,把她真正的当做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重视她的感受和情感,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道歉。
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说:“孩子被当做父母的私人财产,父母对他施以控制,孩子最基本的成长,就被粗暴的打断了”
被尊重的朱莉,没有像个小女生一样,跟在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后面,而是独自成长,不断反思她喜欢的那个人到底值不值得,当她觉得不值得时,能果断的放手。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缺爱的孩子是什么表现”,有一个网友的回答很扎心,“因为从来没有被爱过,所以不懂得爱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让她吃饱喝足,拥有优异的成绩,更多的是把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她、理解她、感受她。在这种爱的滋养下,才能培养出懂得自爱的孩子。
父母理解孩子,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
朱莉非常喜欢一颗梧桐树,她喜欢爬到树上感受大自然的静谧,喜欢看太阳慢慢升起,喜欢看夕阳下的大地。
后来这棵树被砍掉了,她很伤心,哭了一个星期。朱莉的父亲,能理解对于朱莉来说,那棵树意味着什么。他能理解,朱莉在树上感受到的美和内心的宁静,才是生命能量的来源。
为了安慰朱莉,父亲画了一幅画送给她,画上是她最喜欢的那棵树,并告诉她说“我希望你永远记住你在那棵树上的感受”。
我想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爬树的行为就已经不能容忍了,更会觉得孩子为一颗树伤心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小题大做。可是朱莉的父亲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用自己方式安慰孩子。
被理解接纳的朱莉,也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别人。当布莱斯的母亲邀请她全家人做客时,朱莉想到布莱斯的所有的举动,不想去了。但是母亲非常期待,她们搬来十多年,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从来没有人邀请她们做客,作为女主人,她内心觉得自己很失败。如今,有人愿意邀请她们,这对她来说是一种肯定和认可。
朱莉能理解母亲的心情,觉得自己不能让她失落,最后还是决定去。
我们常常指责孩子自私、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不体谅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可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理解过孩子呢?
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第一反应就是去纠正。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说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不要哭。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准备做,还没真正的做,我们就已经横加指责了。
心理咨询师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中说“当父母看孩子时,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纠正的问题,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
被父母当问题看见的孩子,感受不到真正的接纳和理解,他们作为生命的存在感,从来没有被肯定过,这种孩子生命的底色注定是孤寂灰暗的。
我们要学习朱莉的父亲,把孩子看成一个纯粹的生命体,不要随意评价,更不要随意指责,欣赏它,引导它,让它自我成长。
启发式教育,胜过一切说教
朱莉对布莱斯的感情,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一次朱莉陪正在画画的父亲聊天,父亲问她跟布莱斯相处的怎么样。朱莉告诉父亲,她喜欢布莱斯的笑容和闪闪发光的眼睛。父亲为了让朱莉明白,相比于外在美,一个人的内在美更重要。看一个人也不能只看局部,更应该看他的人品和全局,于是说了下面这段话:
“一幅画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奶牛单看是奶牛,草场就其本身也只是花和草,而穿过树枝的阳光也不过是一线光束,但当你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奇迹就发生了”
父亲描绘了一个画面,讲述了一个故事,虽然朱莉不明白父亲的意图,但是这个故事在朱莉的心里种了一棵种子。
在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朱莉不断的思考父亲的话,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意识到美的表象与内在之差,也看懂了布莱斯不值得她的喜欢。
现实生活中,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要不就是说教,要不就是管制。但是说教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管制则会越管越反抗,没人喜欢讲道理,更不喜欢被强迫,朱莉的父亲很有智慧,将道理蕴含在故事中,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讲故事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给孩子一个引子,让孩子顺着这个引子自己去探索世界。通过主动探索悟出来的道理,比爸爸妈妈填鸭式灌输的道理,更能让孩子接受。
加拿大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曾经说,通过故事传达的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爸爸妈妈要学会讲故事,郑渊洁称讲故事是世界性的语言,学会这种语言,对孩子非常重要。
好的父母,就应该像朱莉的父母一样,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阳光的积极环境,让孩子成长为朱莉一样勇敢、自爱、热爱思考,彩虹般美好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