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一起经常吵吵吵,为什么别人就不吵?
文 | 张宗超
与读者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01
前些天写的一篇文章《近几年来对我影响很深的两大习惯》,内容比往常的大,标题和内容比往常的更走心,所以阅读数据也好看了些,有兴趣可以再点开阅读,相信会给你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思考。
对了,我在这儿顺便再补充一个点,写作还有一个好处是训练倾听能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写作需要的是倾听逻辑,而非表达逻辑。
说人话就是,写作的时候,你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思考读者是否能理解,思考读者是否能接受这种表达,而不是你想说就说什么,完全自嗨的写很难写出有传播力的内容。
02
题外话说完,今天想分享的主题是人际沟通问题。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
女友对男友:“你怎么这么笨?就不知道来帮帮我吗?”
老师对学生:“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会你呢!”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个闹钟?”
……
以上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沟通方式(引用有删改),也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表达方法。
可恰恰这种沟通方式很低效,用专业的说话,这是一种暴力的沟通方式,共同点之一是完全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还会无意间会形成一种压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听到过一个理论,大概的意思是那些习惯校园暴力别人的孩子,大多都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原因是儿时ta们的感受经常被忽略。
03
感受是如何被忽略的?比如,小时候玩了一天,很累了,对大人说:我腰疼。这时候忽略感受的父母会说:别瞎说,小孩没有摇。
比如,小时候不小心碰到哪儿了,疼得大哭……父母会说:不许哭,不疼。
再比如,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受委屈时,心里明明很难受,朋友会说:别难过了,就这么点事有什么好难过的?
这些都是忽略感受的现象,是不是感觉都挺熟悉,而且还习以为常了?
在良好的沟通中,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有效的沟通首先是确认、认可对方的感受,或难过,或委屈,或痛苦,然后进一步疏导、安慰。
比如,朋友考试没考好,首先确认感受并告诉ta你知道这种感受。
——“努力了这么久,这次发挥不好,心里一定难过。”
进一步疏导和安慰,可以是约着去哪儿走走,可以是找个安静的地方,让对方好好的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讲很多大道理告诉对方要坚强,如何如何,这会让人很烦。
04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提供了四步沟通的法则:讲事实,讲感受,讲原因,提要求。
比如,约会时对方总迟到。暴力的沟通的方式会怎么样呢?
比如,你能不能有点时间观念?这么晚才来。比如,下次你如果还迟到,干脆就别来了!
这种表达很爽,效果也很差。这样的沟通对方往往会很反抗的说:我就是没时间观念,没办法,甚至更有甚至真的会直接不来。
——沟通切忌逞一时心直口快。一时的爽快,往往会付出更大的沟通成本。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又会是怎么样呢?
第一步,讲事实。上次我们约好19:00在某地方见面,哪天你19:25才到;今天我们约好20:00见面,而你20:30才到。
这是事实,并没有任何的评判。
第二步讲感受。每次约会我都要这样等你,我心里不舒服,有点难过,甚至我有种不安的感觉,等等。
——注意只讲事实和感受,不作任何评判,因为很多人会习惯的说,你是不是故意迟到?你是不是根本就不放心上?这些都是评判。
第三步讲原因。这一不要说明的是对方不迟到会有哪些好处,在约会中不迟到的重要性。比如,我们这样的约会我很在意,你能准时到来,会让我们交流得更愉快,或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某个重要的问题,等等。
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提要求。有些沟通之所以无效是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沟通结束后,对方还是无法找到正确的改变方法或方向。
彼此真诚沟通,别动不动就让对方猜,一旦开始猜,就很容易引发误会和不必要的问题。
比如,下次我们约20:00,避免迟到,你提前40分钟出门,如果有什么其他的安排,你一定要提前一天告诉我。
沟通的目的不同,沟通的方式会有些差别。而生活中很多情况下的沟通,不过是情绪的表达和感受需要被理解。
05
这和工作上的沟通有些不一样,工作上的沟通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抓住本质进行沟通,一般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这是人际沟通中的一个重点——先确认、认可对方的感受,然后顺着这个感受找到沟通的出口,而不是上来就提要求,甚至直接否认对方的情绪以及忽略对方的感受。
选择工作也是如此,虽然个人感受在组织管理中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可反过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工作环境等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有必要认真考虑。
谈及工作感受的重要性,我不止一次听到因工作环境和氛围影响个人状态和斗志的职场故事。比如,去到某个地方工作,发现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很委屈;比如,去到某个地方,压力特别大,内部尔虞我诈,感觉很累;比如,去到某个地方,发现实在偏远,自己根本呆不住。
上次有个工作三年的朋友和我说,ta觉得原来相信的“先就业再择业”这句话有很大的坑。因为工作后,你会发现第一份职业会对于此后的选择有所影响,并且你考虑的会越来越多,很难再择业。
这个观点我不敢完全苟同,毕竟是有人实现了多次的职场转型并且还成功的人,因人而异,但对不少人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06
我是一个不轻易将就的人,所以在一些细节上我会很在意。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不合意的环境,等等,有些能够适应的那没得说,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选择,但不代表随时都要退步,只要有选择的余地,我会坚持内心所选。
比如,去年我可以选择回老家工作,并且家里都很期望我回去,可我还是选择继续在外发展。也因这事,让家人多少都不爽。
毕竟这个选择有点自私,可没办法,假如真的回去,除了我,皆大欢喜又如何?我是听话了,家人都开心了,可生活到底怎么样说到底是我的事,别人没办法替我过。
我实在不提倡哪种为了工作而完全放弃个人主观意愿,以及忽略个人感受选择。
——快乐是生活的本质。
工作本身无好坏之分,但一定有匹配之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命和活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吃某碗饭。无论在哪儿工作,首先是自己要能接纳,否则只要还有选择的余地,我主张遵循内心的真实。
这是我就工作上个人感受延伸的一点个人主张分享,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生如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
——人生有一种智慧叫做认死理。
就好比道理,你只要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你会发现在很多场景里都能作为自己的标准和思想指导。
你知道的未必要足够多,可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守,否则就会像拥有两个不同时钟的人一样,不知道哪个是对的,总会被左右,活得特别痛苦。
你还有哪些实用的沟通方法?期待你的留言,与更多人一起分享。
文 | 张宗超
爱读书 | 爱写作 | 爱学习 | 爱思考
写人生规划 | 职场 | 自我成长的年青作者
微信 | 1207910681 QQ | 21743147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