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美味

作者: 我才是龙卷风 | 来源:发表于2021-10-29 05:52 被阅读0次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伴随着味觉而存在。远去的味道,偶尔遇到,便会勾起遥远的记忆。

    1. 桑葚

    春光融融,桑树萋萋,桑叶沃沃,年轻姑娘们相随采桑,说说笑笑,有远去的,有返回的,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这是《诗经》中展现的古魏(芮城)大地上的一幅农事画卷。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陶渊明有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有人家的地方必有桑树。

    小时候,邻居三妈家后院有一颗大桑树,树枝伸过了墙,在我们这边勾住树枝就能摘到桑葚。那边有人上树采摘的时候,也会给我们这边扔几把过来。吃过桑葚,手和嘴都成了紫黑色。

    我离开村庄40年了,我家和三妈家都搬离了老宅,那棵桑树早已不存,幸喜三妈还健在,九十多岁了,端午节去看三妈,恍如隔世。

    2. 枸(gōu)桃

    枸桃,学名楮树,又名谷(穀)、楮、谷桑、楮桑、构、斑谷、楮桃树等。楮树的内皮层纤维长而柔软、吸湿性强,是制造桑皮纸的上好原料,由此“楮”成为纸的代称,“楮墨”即纸墨。

    《诗经·小雅·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这里的“穀”,就是枸桃树。

    宋·刘克庄《楮树》

    楮树婆娑覆小斋,更无日影午窗开。

    一端能败幽人意,夜夜墙西碍月来。

    小时候,在谁家后院、在崖边、在沟头,不经意就会发现挂着红绒绒球形果实的枸桃树。只有在枸桃的果实绽开那红彤彤的浆果时,才会引人注目,而在平时是不会注意到枸桃树的存在。

    3. 酸枣

    酸枣,又名棘、野枣、山枣等。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柔和的南风,吹拂酸枣枝芽;枝芽茂盛,母亲育儿很辛劳。柔和的南风,吹拂酸枣壮枝;母亲圣洁又善良,儿子我却不成才。

    《诗经·魏风·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食。”园中长有酸枣树,果实酸甜可食用。出现在诗经·魏风中的酸枣,现在依旧是本地最常见的野生植物。

    在临晋上高中时,步行20余里回家,沿沟爬上峨眉岭,传说鬼谷子曾在此沟修行授徒,沟边长满了酸枣树。因为偏僻无人,酸枣稠密,每次总是急急的采摘,看到夕阳西下,意犹未尽却不得不往家赶。

    4. 拐枣

    拐枣,学名枳椇,又名金钩子、鸡距子、枸(jǔ ) 、木珊瑚、万字果、甜半夜等等。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gǒu)。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诗的意思是:南山有枳椇,北山长苦楸。快乐君子,能不长寿。快乐君子,保养子孙。

    小时候,我们村的果园里就有两颗拐枣树,因此见过吃过拐枣,这些年再没有见到过。

    5. 地蒌

    地蒌,又称甘露子、地环、地蚕、冈蒌、螺丝菜、地葫芦等,块茎脆甜。一般加工成咸菜,清脆可口。

    宋·杨万里《甘露子一名地蚕》

    甘露子,甘露子,唤作地蚕亦良似。不食柘桑不食丝,何须走入地底藏。

    不能作茧不上簇,如何也蒙赐汤沐。呼我果,谓之果。呼我蔌,谓之蔌。

    唐林晁错莫逢他,高阳酒徒咀尔不摇牙。

    果乎?蔌乎?——是果还是菜,古人也有疑惑。它和马铃薯、山药、芋头、菊芋一样,同属块茎类植物。

    本地人叫其“滴溜”,一直不知道是那两个字,疑心因其形状如冬天冰冻的滴溜而应是“滴溜”,现在才知道是“地蒌”的土音,错了这许多年。

    6. 洋姜

    洋姜,学名菊芋,其地下块茎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以食用,煮食或熬粥,腌制咸菜,晒制菊芋干。洋姜原产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入中国。

    初中时,校园有大片耕地,在地头种有这种长的有点类似向日葵的植物,有一次跟着同学挖出其根茎擦干净吃,由此知道了“洋姜”这东西。

    7. 黑婆娘

    龙葵,各地有多种叫法:黑黝黝、黑天天、黑姑娘、野葡萄等,我们当地叫做“黑婆娘”。其实野葡萄的名称最符合其形象。

    现在的葡萄指的是欧洲葡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中国。“葡萄”一词也是西汉以后才有的。但是中国古代就有葡萄的近缘物种——蘡薁、葛藟。

    本地的“黑婆娘”应是诗经中的“葛藟”,这个词具有原始的象形意味,表达出枝条缠绕、果实累累的植物形象。

    《诗经·王风·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这是一首流落者、孤儿或者是入赘女婿、继子一类人感叹身世遭遇、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累累果实、连绵不断的葛藟引起诗中人对自己孤单飘零的感慨。

    小的时候在路边,在草丛里,总能发现“黑婆娘”的身影。黑婆娘的果实成熟后为黑紫色球形,略大于豌豆,果肉系浆糊状内含多个微小籽粒。

    8. 菅芽

    菅,茅也、茅草。时珍曰:“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经》所用茅根是也。”

    古代茅草常用于分封诸侯(裂土分茅)、祭祀(苞茅缩酒)、占卜等大事;茅草竟是楚国给周王朝的贡品(包茅之贡);古人屋顶基本靠编菅茅以苫盖;诗经中男士送给心仪人的礼物,也用白茅包裹。子曰: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 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猎鹿于野,包以白茅;吉士贞女,幽会林间。轻点慢点温柔点,勿碰我的佩巾围裙,勿惊动我的狗儿吠。

    本地之茅草,应是白茅,本地人一直延续着古称——“菅”,即草菅人命的“菅”。菅的野生能力强,除之不尽,崖边地头,随处可见。当菅长出地面尺许时,我们称之为“菅芽”,这时候“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正是挖吃“菅根”的时候。

    9.榆钱

    榆树,又名春榆、白榆等,诗经中“山有枢,隰有榆”,说的就是晋南这儿的榆树。

    《诗经·唐风·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高山有刺榆,湿地有白榆。你有鲜衣轻裘舍不得日常穿用,你有光车骏马舍不得驾御驰驱,有朝一日你不在人世,一切便快活了他人。

    白居易《春风》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明·汪琬《以榆钱和面蒸食之》

    黍饭齑汤故有缘,先生扪腹每悠然。旋收榆筴成清供,下箸何殊食万钱。

    榆钱,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籽实,并非榆树的花,谐音“余钱”。

    记得村外道路两边,栽种有榆树作为行道树。春天,榆钱一串串地缀满枝头,简单直接的吃法,是捋下一把塞进口中,嫩嫩的、甜甜的。和以大米或小米煮粥、拌以玉米面或白面蒸菜等等食法,大人们没做过,可能是不把榆钱当一回事吧。

    10. 野芝麻

    我们称为野芝麻的植物,学名叫做苘(qǐng)麻,别名为青麻、白麻、野苎麻、野麻、野芝麻等我国古人很久以前就利用苘麻的纤维织造衣物。

    苘麻曾是古人日常离不开的植物而被大量种植,后来人类利用其他细纤维植物如苎麻和大麻后,粗纤维的苘麻则被用来搓绳子、织麻袋,如今苘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为农作物来种植,而又回归到野生状态。

    诗经中最漂亮的那位女子,穿的就是利用苘麻做成的麻布罩衣——褧(jiǒng)衣。

    《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苘麻的果实成熟干枯后,我们采摘下来,揉搓、脱粒、吹扬,得到苘麻籽,这是我们心中的芝麻,故称之为“野芝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时候的美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xd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