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阅读尼采的著作《教育家叔本华》。
尼采以叔本华为例,充满激情地阐述了他对哲学家的品格、哲学家的使命哲学与人生、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
每一个响当当的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跳脱出了他们自己那个时代的藩篱,留给人类泽被后世的精神财富。
尼采在面对学术界和世人沉默与讥讽的打击时,期许从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哲学家,亦是作为自己的哲学“预备人”的叔本华身上找到支持的力量和意志,因而产生此作。
尼采写“叔本华”,首先是因为尼采的思想确实从叔本华那里受益良多,但更重要的是,其实“叔本华”本身就是尼采写作里所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隐喻:叔本华式的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叔本华式的尼采”。
在一气呵成的行文中,我们能够真切地触摸到那个热情澎湃、思索深刻、神采飞扬的30岁时的尼采。
尼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问一个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旅行家,这些国家人们的最大共同点是什么?”
他给出了答案:“是懒惰的倾向。”这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的,在尼采或者叔本华的字典里,是没有“懒惰”这一词条的。但是思想家所谓的懒惰,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吃懒做,而是不敢保持自我、善于随波逐流、面对世俗的妥协。
他说:“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蔑视人类的时候,他是在蔑视他们的懒惰: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显得如同工厂的产品,千篇一律,不配来往和垂教。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要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惰;他应听从他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我在问自己:
你最在乎什么?
什么东西使得你的灵魂振奋?
影响你心情的是什么?
时间会告诉你一切,因果知道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