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七章主要讲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从什么是专业讲起,到高校专业的性质,再到专业设计的原则与指导意见。最后讲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的概念
- 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二) 高等学校专业性质
- 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质:职业性和学科性
- 高等学校专业的职业性-是复杂劳动,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 高等学校专业的学科性-对知识体系的分类,称为学科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
-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 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 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 要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的范围划分专业,按服务对象范围划分的专业必须有明确的主干学科
- 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 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 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一)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专业215种,1957年增至323种。
- 1958~1960年以及三年调整时期-专业数猛增至627种。
- 十年“文革”时间-撤销,混乱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最多,1985年调整至823种。最少,1997年249种。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 (1)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
- (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 (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 (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
- (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 (1)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 (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
- (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