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段话:人生最大的捷径不是读得多,而是读大师的经典作品。只有经过岁月捡练,经久不衰的作品才能真正滋养灵魂,赋予生命意义。
举个栗子。
作文参考书:他穿着绿色的上衣,修长的双腿上穿着一条灰色的裤子,她长得很美,眼睛像天使一样。
大师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同样写“遇见”,参考书与大师的高下就立竿见影!只有成为经典,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这些书里的好文字才会自然而然流淌到孩子的作文本上。
再来看沈从文的《边城》。
首先,《边城》这个名字,听起来就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且是山美水美人更美的那种。
其次,小说中描写到的风土民情,充满了真善美的化身,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令人无限向往~
风土:
边城即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旁边有一小溪,宽约廿丈,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可见。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风头渡船。
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女孩叫翠翠,老人是她的祖父,即渡船人。两人相依为命,却从不感觉生活单调无聊,反而过得很欢快充足。
无人过渡时,祖父便同翠翠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讲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者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礼的曲子。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就放下竹管,走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如果过渡的是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且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送亲队伍走到小山头上,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船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或采一把野花附在头上独自扮做新娘。天真烂漫,纯真无邪。
茶峒这地方凭水依山筑城,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城中一年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其中,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尤其热闹。
端午这天,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上新衣,早早吃过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边上,码头上,吊脚楼上等等,人满为患。
河面早已准备好船只、人员、大鼓。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山人海的呐喊助威。像极了海上军事演练!
赛程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性,便把脖子上系了红布条的鸭子放入河中,让人民下水追赶。谁把鸭子抓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都是鸭子,各处都有追赶鸭子的人。顿时,船与船的竞赛,变成了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翠翠正是在端午节这天,遇见了挪送。
民情:
边城一带的人们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人人诚实热情有责任心,皆有君子遗风。
例如傩送发现翠翠独自一人在码头上等待祖父,便暗中安排仆人送她回家;例如祖父除了公家每月给的三斗米七百钱之外,从不肯私下收取过渡人善意的赠送。人家硬塞,他便拿这些钱买回茶叶和草烟,放在船上,供来往过渡人一起享用。
就连豪绅阶层的代表码头老总,都是那样豪爽大气,助人为乐。还有老马兵,在老船夫过世后,他和周边一些人民自发性地赶过来帮忙料理后事,还安慰伤心不已的翠翠。放到现在,嫡亲的叔伯舅娘都不一定会出这个头,更何况是八竿子远的一个熟人。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善信任的缺失,才会令人无比渴望边城里描述的那个小城。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渴望一切的真善美。
小说唯一令我感到遗憾的地方是:翠翠和傩送的感情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虽说作者最终选择留下一个悬念,令人遐想。但是,原本三个深爱着翠翠的人(爷爷,傩送,天保),如今都离她而去,确有几分伤感。
这可能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固有的做法吧,因为悲剧比喜剧更能触动人心,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补照一张,湘西这个地方确实很美~
遇见《边城》,遇见沈从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