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者一直被脸谱化——学校里专门惩罚学生的人:一天24小时拿着“放大镜”、“探照灯”去挑学生们的错。不如此,学生们不听话,好的学习氛围如何营造?
貌似真的如此。
可是,这真的是德育工作的全部吗?
非也,非也。
一、不做侦探+判官
侦探+判官,这似乎是大家给德育老师贴的标签——你们只会干这些。
大先生陶行知坚决反对这种扁平化、单一化的德育工作思路。
先生指出:
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
即不要以学生为敌,随时把孩子们当做“侦破”的对象;
也不要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居高临下地评判学生的言行。
德育老师也好,其他老师也罢,在人格上与孩子们是平等的,充其量只是某些知识比孩子们要知道了一些而已,如今开放便捷的学习空间又在削弱这种曾经的优势。
若固守着“我说你服、我打你痛、我管你从”的旧理念,不肯走出来,则只会让老师和学生成为两个对立的阶级,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即使看到学生的困难、问题也会漠不关心。
这种情况下,师生离心离德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德育工作者到底如何推动工作呢?
二、品格上给指导
重要的事情说多少遍都不够。
好的教育首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彼此做对方的朋友,相互感化——同学感化同学,朋友感化朋友,这时候情感就在师生之间潜滋暗长,德育情感自然而然产生,效果焉能不佳?
在同生活、共甘苦中,要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参与现代人生极重要的生活,在一举一动前提下,能做出最明白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德育老师就是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自己明确行为的对错,在此基础上扬长补短,为下一步的行为举动更优化张目,说到底让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判官,而非被动等着老师来裁决,甚至处罚。
如此,走出德育工作者工作方式的误区,就会明白,德育工作无时不在进行,德育工作需要人人参与。
如此,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走下“神坛”,与我们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共融,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
彼时,德育之花开遍身边每一个角落。人人参与其中,人人得其福利。
岂不快哉?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6c90e8dafad1deb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