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参加了高新区的德育中心组会议,虽然一直以来从来没有这样正式地将自己当过德育工作者,甚至觉得参加这样的会议有点怪怪的感觉……但,会上的状态还是十分认真的,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和话语,我也是认真记录了下来。
对于会上领导提到的德育工作要有时代性,要能唤醒儿童的生活经历,这一点,我有感受。
现在有过激行为的孩子越来越多,从楼上跳下去,再也没有回来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对于这样的情况,我的一位师姐分享了她的干预办法。我的一个师姐在一次聊天时告诉我,她曾在音乐课上专门跟孩子们讨论了坠楼自杀的话题。她问孩子们:“你们玩过荡秋千的游戏没有?”孩子们回答:“玩过啊!”师姐接着说:“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可是有一次不下心从秋千上掉了下来,你们猜我当时什么感觉?”“很难受”“觉得自己快死了”“全身疼死了!”孩子们抢着说。“是的,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我重重地被摔下来,全身要散架了,疼得发不出一点声音,疼得无法呼吸……每次想到当时的感受,我就难受得不行。你们说那些选择跳楼的孩子,该有多疼啊,所以不要去经历那个痛苦,太傻太难受了……”师姐给我讲这个事情时,我很佩服她的智慧,用生活中经历过的疼让孩子对自杀产生恐惧,打消了他们效仿的念头!师姐的故事,我常常借来用,讲给我的学生听,“预防针打起”,增强他们的免疫力。
而我对于班上那些明明犯错还死不承认,错上加错的孩子,我则分享另一个故事给他们。几年前成都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醉驾案件,故事大概是这样:一个小伙子在酒后驾车撞了人之后,没有立刻停止,而是采取逃跑和继续撞人。用他的话说,反正都撞人了,反正要犯法,多撞几个也一样……最后的结果是所有的受害者的家属围住了这个小伙子,他们愤怒得想把他的皮!原本可以承受的赔偿费成倍增加,肇事的小伙子和他的家人变买点所有家产都无法偿还欠下的债……小伙子的父亲甚至下跪请求大家原谅……跟孩子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让他们产生同理心,想象那样的状况,往往这时教室里都是鸦雀无声,仿佛能听到他们心跳的声音。而那几个容易走极端的孩子会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用故事干预学生的极端行为,比讲道理训斥效果好很多。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个故事如果触动了他,很长时间他都会去想去悟。
题外话:我想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是不是就是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对他们进行教育?比如讨论关于酒驾犯罪条例的修改,讨论关于放学后托管时间的安排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