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第九则: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则论语大致的意思是,文献不足,可以多去考古,但也要记得为后人留下充足的文献,毕竟每个时期的文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根源和传承。
不过今天要扯的不是这个,扯的是“杞”字。杞是杞国的意思,杞人忧天的杞。李零教授在其《丧家狗》一文中特别指出,对周人而言,杞人是“最后的贵族”,杞人忧天的杞人都是后人嘲笑的对象。但,果真如此吗?杞人忧天真的就变成了和“庸人自扰”一样的贬义词了吗?是不是现在动不动就有人对说,(。・∀・)ノ゙嗨!别想太多,你这不是杞人忧天嘛!
据《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翻译: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故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战国·列子《列子·天瑞》就有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列子·天瑞》中对其基本内容叙述为:杞国有个人担忧天塌下来并为此废寝忘食寻求答案,多人从天体的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
距今大约2500年前的人类,因为一场砸毁半个国家的流星雨而担心天会不会坍塌,这于情于理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了。就在几天前,在翻看优酷VIP片源的时候,一部《世界毁灭的十种方式》纪录片还娓娓道来各种灾难:例如黑洞袭来,小行星坠落,海王星脱轨等等……实际上,“忧天”者自古有之,还必将永远存在。从这一点来说,嘲笑“杞人忧天”,逻辑上就有问题。嘲笑“杞人忧天”的人,到了25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人敢说,我毫不忧天吧!
杞人忧天传说中蕴含的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历史的眼光看,近代自然科学发生在欧洲,古代希腊文化是重要源头之一。古代希腊人大力提倡和推崇“杞人忧天”之精神。
今天的“杞人忧天”,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清邵长蘅 《守城行纪时事也》诗:“纵令消息未必真,杞人忧天独苦辛。”其实。我认为,这是对“杞人忧天”的含义放大后的,误读。纵然不是误读,我觉得也不要以前辈的姿态,去嘲笑这些“忧天者”。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不管忧的是什么事情,都代表着这个人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可以鼓励他多看看,或者多指导他,但千万不要甩下一句“杞人忧天”,让他永远“坐井观天”。
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