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就是那个一年读100本书的人,而且非常骄傲的拿出这个数据统计,觉得它就像我的一个里程碑一样,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
那个时候,书对于我来说,就像女人看见漂亮衣服一样,忍都忍不住,一看到标题不错的,试读一下,有感觉,放进购物车。买买买啊,好像买回来知识就是我的了。
有时候我也看,但全凭心情,因为坚持这件事本身太难了。我没办法每天去做读书笔记,打卡,读书分享会,只是偶尔看到什么点就灵机一动,写下几句话而已。
有一天,我老公问我,只见你一直在买书买书,你都看了吗?
看了呀。我几乎脱口而出,但是说完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没底气,好多书我还没拆封呢。
我的毛病可能也是很多人的毛病,误以为买书就是买知识,看完书,写写笔记就意味着能力提升了。
直到我遇见秋叶大叔。
他跟我的说的9个字可能会是我一辈子的警钟。
读硬书,下硬功,做硬事。
什么是硬书,就是某个领域的经典书,长销书。
要找经典书书单去哪里?是去京东或者亚马逊或者微信读书看首页推荐吗?不,它们推荐的一般都是畅销书,就是符合当下口味的,所谓知识网红的书。不能否认这些书的价值,但它们不能称之为硬书。
通常找书单我会去豆瓣,去知乎,或者直接去看大师们推荐的书。因为豆瓣、知乎上的人群和公众号的截然不同,那个是知识爱好者聚集的地方,而大师的书单已经帮你做了一次筛选。
那什么是下硬功?其实硬书都是硬骨头,没那么好啃,很多人会因为书里的内容太有挑战性而放弃。其实犯不着害怕,每一个难啃的点都是一条延伸你知识深度的线,你抓住这个点,去查资料,去求解,去试图分析,尝试转化,这个过程是难的,但才算硬功。
有时候看一本书,里面看到一个知识点,你就不得不停下来,因为看不懂。看不懂以后接下来的事不应该是合上书或者直接跳过看下一个,而是把它啃下来。
你可以把书放一边,去搜索这个知识点的源头,去看看同类其他书籍里的解释,去请教别人,直到把这个点啃下来。
你可能因为这一个点,又得再多翻5本书,当你看到不同作者对它的解读,才能真正明白它到底是在说什么。
所谓做硬事,就是去做系统的事,专业的事,有挑战的事,比如把你学到的东西整理出课件教给别人,在反复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也可以选择主题输出,每天写一篇文章,把你读过的,啃过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下来。不是做思维导图,不是画横线,也不是抄书做笔记。而是知识的转化和输出。
你甚至可以挑战这一本书,看你在这个点上的积累到底有多深,一本书必然包括主题,副标题,和大纲,所以写书会逼着你去梳理结构和体系,当你在一个点上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就只能逼着自己再去做输入,因为你理解的不够,参透的不够,那些知识依然停留在别人的书里,没有在自己的脑子里。即使书没有出版又有什么关系,知识已经是你的了。
看过了不是你的,说的出来才是你的。
你可能每天都在读书打卡,也非常认真。可是几个月过去了,你依然是以前的你,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你的人生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你以为自己看了100本书很厉害,可是1本书也不属于你。100不过就是个单纯的数字罢了,你只是假装很努力,还被自己感动了。
我不害怕一年读100本书的人,我害怕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普通的书读一遍都嫌多,但凡能让你读100遍的书,一定是经典,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好书,而你,是真的在下硬功,做硬事。
这样的人,思维深度可能要甩普通人几条街,因为他脑海里的知识点已经像行云流水一样,和呼吸一样自然,他能够引经据典,能够分分钟写完一篇长文,他提取知识的速度比普通人快的多,还能一眼看中问题的本质。
我害怕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他们能够学会抵御孤独和喧嚣,在知识和智慧里沉浸,他们不会被这个世界推着跑,他们在一点点创造自己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