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我们这样认同呢这样歧视的好处 2.歧视一定会要付出代价,有利者事竟成
3.马来西亚橡胶树的华人圈
4.别太当真,这只是别人的偏好而已
一,歧视的好处
我从小就喜欢看古装片,其中几句话在戏中总会出现,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我总喜欢分析,为什么总是要这样想而又要这样说呢,还有我知道没有范围的话,等同于没说, “我”的定义范围是什么呢?而这个“异”字带来的结果又怎么再次影响我们呢。 首先分析这句话就要知道这是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更有效率地去处理事情的一个选择标准。例如,你遇到一个陌生的事情,因为你的表现和处境,与我们的表现和处境有差异,所以我和你是不同类,所以我们所想就不同。这个方法论为了更方便自己就把与我以外的事物都加以这个原因,以至于自己能站在道理不倒之处。
二,有利者事竟成
而如果反过来想,如果和我们的处境相同,他的心如同我一样吗?即使是父母子的血亲关系,可以说他们的心一样吗?我以为是价值观的导向,而使我们的心相异,而促进事情的发展就要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对方觉得值得。而且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你歧视别人,那么他“值得”之处你就得花大功夫去找寻,就如同你找滴滴司机要找北京户口的,那么你只能花更多金钱和时间去面临你歧视的结果。 再深究进去我以为说这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又是一句最适合不过的话,你可能就说怎么我会自相矛盾呢? 其实我总是忽视说这句话的背景,没有背景也许这句就如同屁话一般,谋士或者动员者都喜欢这些话,恰恰因为这句是万能句,而且很有道理,对他的利益很有利,因为他可以迅速可以把他的立场和你共情,如同现代的句式“我都是为你好”(换句话说,就是让你别说呢),而且他要攻击的事物一定是“敌人”,在他们心中其实只相信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敌人,而我们也许只是某某的玩偶。
三,有稳定利益,我宁愿歧视
认同感,也是我们在社会为了可以更好生存的一个必然的机制,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是在降低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即使我们歧视也再所不惜。在东南亚华人的歧视故事,为什么当地人会不断进行排华运动呢,因为当地人觉得中国人在做生意时排斥外国人;事实表明,华人在当地进行了一个信用评级的办法,来进行关系计算.
第一等,直系亲属,也就是近亲;
第二等,大家庭当中的远亲;
第三等,同族或者同姓的人;
第四等,同村的人;
第五等,同方言的人或者其他说本方言的中国人;
第六等,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
第七等,非中国人,包括欧洲人、印度人,还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土著等等
那如果华人这样做不就是赚少了钱吗?其实正是因为这种认同感,让他们更加有效地运用关系,而因为华人在哪里没关系,不通语言,也不懂他们的法律,正式的司法系统很难保护他们的权益,这就是距离的计算。而在我们看来他们这个决定就可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我们要明白定义一件事和他们选择做这件事是有出入的;定义一件事你也许只是看到强因果就把它固下来,而正真他们选择做一件事并且这间事可以长期的做下去就更可能面向收益的方面走。
四,别太当真,这只是别人的偏好而已
胡适老先生对自己观点有过这样的解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研究此问题。讨论即熟,是非自明。” 芒格先生也说过“我没有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反驳我的立面.” 而这句方法论,事实上是不容人有想的余地,再想想偏好与立场有什么区别呢,很大的不同是对待不同的思想的处理方法。对于偏好者而言,他们知道人人有所想,所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可以允许他们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以站在高处对别人嘲笑。 反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有你的立场,为什么要这样立论呢?这个很可能是你的经验限制你于“非我族”只是敌对,而其心必异,可能只是与“你”的利益不同罢呢。几个人,三人成虎地说就成了至理名言,真的不敢苟同。
主题:别人说这句话,其实不只说这句话,更可能是为了某些不为他人所知的利益, 更主要是为什么我们对“逻辑错的话”信以为真。 本文主要是想此句话的内外的洞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