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住在隔壁的张大爷,早年老伴因病去世,独自拉扯着三个孩子,孩子倒也都争气,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老大老二两个儿子在北京工作,小女儿毕业后去了上海,于是张大爷的家突然就空了。
三个孩子从毕业开始就鲜少回家过年,张大爷说两个儿子刚工作,住着八个人一间的小宿舍,每天起早贪黑工作,过年为了业绩,为了升职加薪就留在了北京,小女儿在上海交了个男朋友,男方希望过年期间留在上海。
尽管知道三个子女过年不回来,可每到年前的26号开始张大爷便大清早就起来坐在小区楼前的大杨树下,拿着报纸,听着收音机,虽然嘴上不说,但大家都知道,他在期待三个孩子哪怕回来一个也好。
家是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那里承载着最纯粹的爱,背井离乡的人都是怀着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的期待自己在异乡能够实现抱负,可梦想毕竟是遥远的,家却近在咫尺,只有实现了遥远的梦想,才能随时回近在咫尺的家乡。
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的那样:恰恰是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才使生活变得有趣。
☞②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听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的边远山村奇缺教师,便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一人,跋山涉水的从南昌市进贤县来到距离家乡两百多公里的泥洋小学。
泥洋小学在深山里,海拔上千米不说道路还不通,光距离乡镇就有45公里之远,可支月英为了这里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坚定不移的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三十多年。
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36年,放下了苍老的父母,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用自己的青春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孩子没了教育。
如果你有梦想,就努力去捍卫它,无论什么时候。
☞③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二十几年来不曾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区管辖81公里线路,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而王庭虎在师傅的带领下用10年的时间硬是把大巴山2号隧道病害这条全国铁路养护的难题,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线路修成达标线路。
1994年,王庭虎的师傅退休,他从师傅的手中接下重担,每天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背着二十多公斤的工具箱,行走二十多公里,查看钢轨的每一个细小变化,虽然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小时,但
他一直谨记师傅退休时说的:既然来了,在一天,就干好一天。
王庭虎二十多年没归家,每天风雨无阻的紧守着巴山的这条铁路,他是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无数的游子背井离乡,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无论是吃糠咽菜还是山珍海味,对于他们来说,最美味的食物还是家乡里妈妈做的一道道家常菜。
幼小的孩子需要抚养,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他们义无反顾的背井离乡不是无情,而是有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网友评论
最后一句后引号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