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很著名的诗人,现在在洛阳市龙门石窟旁有他的陵园,可以供后人凭吊。
白居易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所以他也算出身官宦之家。但在唐代,除贵族和高品官外,官员并不能给后代很多庇荫,官员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会有很大的升降变化。
在白居易父亲去世后一段时间,白家的经济状况就一度陷入窘境,当时家在符离(今属安徽),因遭遇江淮水灾,白居易不得不往长兄白幼文任职的浮梁索米求救。家贫多故,衣食维艰,前程如梦。可以说,白居易的青少年时期过得还是相当愁苦的。
白居易成年后曾追认北齐五兵尚书白建为自己的近祖,实际上是瞎编的。目的是在唐朝那种注重门阀的时代,以此自高其种姓与门第。但他如此在意自己的出身,不惜附会世系,杜撰郡望,也与他青少年时期作为寒族子弟的不愉快经历有关。
29岁,白居易就考中了进士。这是相当了得的成就,以至于他一度自夸“十七人中最少年”,在同时考中进士的17人里面,他最年轻。不过,成功绝非偶然,要想人前显贵,往往需要背后惊人的付出和心血,多年后,白居易在给好基友元稹的书信中,回忆当年为考进士到底有多拼。。。。。白天和黑夜都在读书,废寝忘食,以至于内分泌失调,口舌生疮,皮肤无光泽,年纪轻轻就齿衰发白。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三登科第”,顺利得到官职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经历多年的困顿漂泊后,三十岁终于在京都定居下来。
经由科举进入仕途的白居易,起初是幸运的。他以卓越的文学才能蜚声朝野,很快就被擢居皇帝近职,能够以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双重身份参与朝政。但是白居易从政后政治态度非常犀利,年轻颟顸。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一开始对白居易很是赏识和信任。白居易提出的一些刷新政治的举措,也得到了采纳。但是白居易犀利的言辞和政治讽刺诗使得白居易四面树敌。他后来在给元稹的信里说:“闻《秦中吟》者,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这些讽喻诗太犀利了,几乎把权贵朝臣都得罪光了。
白居易写诗不是风花雪月,政治讽刺诗难免写成了匕首投枪。终于,白居易也为自己的不为身谋、不识忌讳、勇于言事,赌上了政治前途。
官场险恶,人过四十的白居易才算第一次深深地领教到。更让白居易绝望的是,官场险恶无理,没有背景的人几乎永远无能为力。
四十岁随着白居易的贬官(先是长江以南边远地区的刺史,接着,一个叫王涯的中书舍人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罪太大,不宜作一州之长,于是追回前诏,改作了江州司马,可以说由京官被发落了)。白居易的诗歌有了明显的分界,释愤抒怀、怡情适性的感伤诗成为主流,有名的琵琶行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四十岁后闲适诗日渐成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流。
白居易的思想,在经历此次贬谪后,急遽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他在诗中,写尽了这种无奈而现实的转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带有浓厚的明哲保身的色彩,跟白居易先前犀利的讽喻诗相比,感觉像是两个人写的。
贬谪的经历,几乎完全改变了白居易的人生走向,也改变了他的文辞。
白居易的四十岁后所写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所谓“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忍不住大笑而叹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