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来自美国劳拉·布朗博士撰写的《完全写作指南》,劳拉·布朗博士拥有三十多年的写作辅导经验,这本书浓缩了她毕生的写作经验,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一句话就是”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
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写作流程,为什么我以前会提笔就怕,原因就是我认为写作是一个线性的过程,需要确定好写作目的、了解读者、头脑风暴、组织提纲、撰写初稿,编辑润色才能产出一篇内容,每一步我都需要确认好以后才能进行到下一步,而不是像书中所说的写作的过程就像大转盘,每一步都需要经历几次,才能够输出好的内容。
那么我接下来讲解书中的转盘写作法,分为六个步骤进行:
- 1.确定目的
- 2.了解读者
- 3.头脑风暴
- 4.组织提纲
- 5.撰写初稿
- 6.编辑润色
1.确定目的
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们需要思考写作的目的,思考写作目的是帮助我们弄清楚在文章我们内要说什么,以及怎么说出来。
如何才能确定写作目的?从以下三个问题来确定写作目的:
- 你是文章内容是告诉读者什么的?
- 读者能从中获得什么?
- 写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譬如这篇读书笔记内容,文章的内容是告诉读者写作的六度循环法,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写作的方法,达到的目的就是让读者通俗易懂,并且能够套用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同时也加固自身对这本书的理解以及运用,所以我会在每一个要点下面加一个例子,来告诉读者如何使用。
确定目的是传统写作的第一步,但是对于写作的六度循环法来说,不一定需要从这一步骤开始进行写作,如果你想从了解读者、头脑风暴、组织提纲开始动手撰写也是可以,就把确定“写作目的”视为检查的动作。
检查文章的语言表达,以及文章思想是否偏离、内容是否完整,能否让读者领会到文章的意思以及学会文章内的方法。
确定目的.png
2.了解读者
读者就是这篇内容所面向的人群,他们是谁?他们希望看到什么内容?他们需要你做什么内容?用这三个问题来进行自问自答。
譬如这篇文章的读者是想写作的人群但是苦于没有办法,他们希望看到的内容就是写作的方法,他们希望有人提供写作经验解决他们提笔就怕的问题,这一步属于确定读者的一步。
当我们确定好读者以后,那么我们需要在深入的进行了解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
怎么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从以下的两个层面上进行思考,分别是:
- 信息层面:
- 态度层面
从信息层面上进行思考的话,自问自答4个问题, 我要给读者哪些信息?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信息?如果要读者根据我的文章的需求做出决定展开行动,我需要提供什么信息来引导?
比如这篇内容,我要给读者的信息就是写作的方法,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市面上的一些写作方法,如果读者根据我的文章的需求做出决定,展开行动的时候,我需要提供写作方法来引导读者进行撰写内容。
从读者态度层面进行思考,则需要了解读者潜在的态度,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自问:
- 读者看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 他们愿意接收我的信息吗?
- 这篇内容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阅读到一半而不进行阅读吗?
- 他们是否对我的内容有敌意?
这些问题很多都取决于所写的内容,如果你是写祝贺卡的话则不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如果你是写一封求职信的话则需要考虑,考虑HR看完这份求职信会有什么反应,HR愿意接收我求职信的信息吗?求职信的内容会让他产生抵抗情绪,而不进行完整的阅读吗?HR看完这封求职信会不会对我产生敌意或者不舒服,从而不打电话给我约谈面试?。
了解读者更多的是帮助我们梳理文章里面的措辞,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容易走进读者的心里,触发他们采取某些行为,可以是阅读完内容,给内容点赞或者转发等等。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即便是枯燥无味的写作任务,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怎样满足读者的需求。”
而且我们在撰写文章之前开始考虑读者,可以让文章写得更加的周密详细,所以在开始撰写文章之前,可以花一点时间去考虑读者。
如果你是从确定写作目的、头脑风暴、组织提纲、撰写初稿开始也是没问题的,了解读者这个步骤则就视为检查的环节,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检查思考,完善整篇内容。
了解读者
3.头脑风暴
从头脑风暴这一个步骤开始也是没有问题的,头脑风暴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大脑发散思维,锁定文章想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让文章更加的周密详细。
在传统的写作当中,头脑风暴是第三步,第一步确定写作的目的,第二步是考虑读者,第三步就是进行头脑风暴来扩展文章内容。
我们在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4个规则:
- 想出的点子多越多好,让大脑进行不断的发散。
- 在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不要进行评论,并且把自己脑里的评论的声音给关掉,这段时间是属于头脑充分发散的时间。
- 接受不同寻常的想法,有时候,会有一些想法很不可思议的出现,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记录下来,不要质疑去这个想法。
- 头脑风暴时间过后,就要进行合并整理,因为有些想法的本质上会跟另外的想法相同,所以就要进行整理,同时对一些无关于文章的论点进行删除。
在进行头脑风暴之前,如果能明确写作目标以及了解读者是对于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头脑风暴
4.组织提纲
在传统的写作中,组织提纲则是第4步,确定写作目的、了解读者、头脑风暴然后列成清单,进行组织提纲。
组织提纲这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好文章的框架,减少文章的修改次数,同时让我们在撰写内容的时候不会偏题的那么离谱。
在我日常的写作当中,我会先进行头脑风暴把文章的内容进行扩展完善、然后进行组织提纲的这一个步骤,根据提纲的内容进行撰写初稿,如果我在撰写初稿的过程中,方向开始不明确的时候,我会回过头去打开提纲来提醒自己写到哪里了。
一般来说我会使用金字塔结构来进行扩展,金字塔顶端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从中心思想扩展成3个论点/方法,接着从3个论点下继续往下扩展,就这样逐步逐步的完善整个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只要按着提纲里所扩展的内容进行填写,慢慢的就会浮现整篇文章的内容,相当于做完形填空一样,把初稿给撰写出来。
如果说从这一步开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组织提纲可以减少修改次数,如果说把这个放在撰写初稿后进行也是没有问题,有一种提纲叫做反向提纲,当初稿完成以后,按着初稿的内容把整篇文章的提纲给反向列举出来,当你看着提纲的时候,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来给内容进行扩展,同样可以达到完善内容的目的。
组织提纲
5.撰写初稿
撰写初稿是一个动手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的把文章内容输出出来。
如果说把初稿放在写作的第一步就开始进行是没有问题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灵感是一触而发,譬如看到某件事,在某个时间,在某个地点突然出现了一个点子或者感悟,这个时候就要立刻开始动手记录或者撰写出来,毕竟灵感不是经常有。
需要注意的是你需要不断的撰写下去,直到写不下为止或者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的时候,才能停下来,然后你可以回过头去思考:
- 写作目的,这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让读者从中获得什么?等等的问题
- 考虑一下读者:读者看了这篇文章会抗拒吗?读者能够清晰易懂吗?等等的问题
- 头脑风暴:扩展一下文章的内容。
- 组织提纲:把扩展的内容组织成提纲的形式,帮助我们更好的撰写内容。
然后再进行修改编辑,进而完善整篇内容。
撰写初稿
6.修改编辑
没有一稿子过的文章,市面上看到的爆文或者优质的文章都是靠修改编辑出来的,所以需要记住一句话就是“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在进行修改编辑的时候,你需要的是摆正心态,修改并不意味着文章写的不好,它只是一个写作的过程,每个写作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且修改的意义很广泛,有重写,反思,校对,改错别字等等。
修改的时间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文章有多长,有多复杂,有多重要。因为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修改的次数必然很多。一般来说修改的方法有三种:
- 文章问题进行分批修改
- 寻求同行或者他人帮助检查修改
- 休息一下然后再进行修改
把文章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罗列,列成一个清单,分成一个个的区块,每完成一次修改就打一个勾,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够记录自己是否已经完成修改,同时也会很有成就感,毕竟每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
寻求同行帮助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有得时候我们对于自己文章里出现错误看的并不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同行对我们进行指导,这个方法好处在于能够帮你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进而提高内容的完整度。
当你撰写完成初稿进行修改之前,最好还是先休息一下后才来进行修改,当你一直困在文章的修改问题上的时候,大脑就会开始产生思维定式,一直不断的困在里面,看不清文章的错误点之类的,当你休息的时候,你就会跳脱出这个怪圈,同时也能更加清楚文章的问题出在哪里。
在撰写初稿以后,我一般来说都会花几分钟重新检查一下文章,我避免不必要的小错误,譬如语句不通顺,语法,错别字,同时也会把三个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能够帮助我减少修改的疲惫,提高内容的完整度。
修改编辑
以上这些就是关于这本书,要记住的是写作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像一个大转盘,不论从哪一个步骤开始都没问题,因为你已经开始动手写作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要把轮盘给转起来,每一个步骤都要经历几次,一步一步的把文章内容给完善。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写作方法,最终得出的感受就是“再多的写作方法都比不上你动手就去写的决心”。只有写了出来后,才能有修改编辑机会,才会有进步,所以不要犹豫了,开始动手,好的内容都是改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