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读杜荀鹤《春宫怨》

作者: 流星雨儿下 | 来源:发表于2017-05-17 21:12 被阅读1481次

    今天和大家分享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杜荀鹤的名气呀,跟我们之前讲过的李白、杜甫、王维没法比。他家世寒微,又生在晚唐乱世,一生穷困潦倒,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写的诗呢,通俗易懂,有点儿像元稹、白居易的风格,但是未免太过浅陋,总体评价并不高,只有这首诗被评为宫怨诗之首。把李白、杜甫、王昌龄等一干大咖都比了下去。那这首诗好在哪呢?

    先看题目《春宫怨》,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宫怨诗。所谓宫怨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是一大类,专门写宫中女性的幽怨之情。中国古代的皇帝,号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嘛,其实再加上宫女远不止这个数字。那到底有多少呢?白居易《长恨歌》里讲“后宫佳丽三千人”,那可能有人会说这是艺术夸张啊,这当然是艺术夸张,但是不是夸张多了,而是夸张少了。唐朝的后宫,宫女妃嫔加起来,总共四万人之多。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庞大的队伍啊!问题是皇帝只有一个呀,雨露之恩只有那么一丁点儿啊。得宠的是少数,失宠的是多数,而且就算此刻得宠,也难免下一刻失宠。无数人青春虚度,红粉成灰,所以宫里总是弥漫着幽怨之气。从汉朝班婕妤的《团扇歌》开始,历朝历代的诗人做了很多的宫怨诗。像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李白呀,杜甫啊,白居易呀,等等,都写过这个题材。那有这么多高人在上,杜荀鹤这首《春宫怨》怎么写呢?先看首联: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所谓“婵娟”就是美貌啊!中国古代讲究郎才女貌,一个女孩长得漂亮,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想来这个妃子,当年一定也是沾沾自喜,对未来充满浪漫幻想吧!结果呢,结果她因为美丽被选进宫廷了。然后呢?就像宫廷里99%的美女一样,被忽略了,被冷藏了。试想如果她不是那么美貌,应该就不会入宫,不会入宫就不会被冷藏,也许能够过上相对幸福的生活。美,本来是一个女孩通往幸福的利器,在她这儿却成了导致不幸的煞气,这就是“被婵娟误”啊。那“早被婵娟误”又是怎么回事儿呢?所谓“早”就是很久了呀。这个妃子不是被冷落一天两天,她已经被冷落很久了。所以才会有一腔幽怨,不吐不快,才会说“早被婵娟误”。那这句话像谁呢?其实像极了苏东坡的《喜儿》诗啊,“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个男子的聪明就像一个女子的美貌一样,本来是天然的优势,这样的人对生活的期望值,比一般人要高,受到打击的时候也会比一般人感触要深,所以才会牢骚骚满腹,忧愁暗生啊!那种一腔幽怨怎么表达呢?

    看下一句:“欲妆临镜慵”。想要对镜理妆,却又懒得动弹,这真是一个矛盾的状态呀!因为对镜晨妆是一个美女的要好之心,越是美就越要美,一个美女珍惜容貌,就像一个才子珍稀才华一样,本来是一份自尊,一份要强,可是呢,这位妃子坐在镜前,想要梳妆打扮的时候,却忽然慵懒起来,不想打扮,为什么呢?看颔联: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能否获得皇上的恩宠,并不取决于容貌,那还让我怎么打扮呐。这一句话,真是道尽了天下怀才不遇的辛酸呢!本来男子之才,女子之色,都是来自于天然,属于个人的原始资本,谁也剥夺不了的,所以古代社会才划定了郎才女貌这个标准,让天下人去衡量、去期待,可是现实生活哪有那么简单呢,有的妃子是靠着傲人的家世得宠,有的妃子靠着善于巴结皇帝得宠,甚至还有的妃子靠着厚黑学、靠着踩着别人的脑袋得宠,林林总总,得宠何止一条道路啊!与之相比,美貌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条件,这让一个美女情何以堪呢。其实,何止是这个妃子情何以堪?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不是常常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吗?就像杜甫《梦李白》里头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么多笨蛋都为官作宰,为什么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却憔悴飘零?李白如此,杜甫更是啊!他的《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劈头不就讲“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就是怀才不遇。一个本来人人深信不疑的标准被践踏,当然就会引起所有人的不平,所以这个妃子的幽怨,才能穿过深宫,穿过唐朝,打动千古人心!“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这一句话一出来,一下子,这首《春宫怨》和其他宫怨诗的距离就拉开了。其他的宫怨诗都怎么写呀?最典型的,比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他不是写“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嘛,我美丽的容貌还不如一只乌鸦,乌鸦从朝阳殿中飞过,还能沾点太阳的光辉,而我呢,早就被皇帝遗忘了。就是只讲事实,不讲原因,写得怨而不怒,这是宫怨诗的本色。但是呢,杜荀鹤的这一首不一样,他这里不仅有幽怨,更有激愤,有不平,有批判。没有一般宫怨诗那么含蓄蕴藉,但是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那律诗不是讲究起承转合嘛,由“早被婵娟误”起,接“承恩不在貌”,颈联该转了,转到哪里呢?诗人荡开一笔,由室内转到室外,由人转到风景。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你看这联多漂亮啊!要是翻成白话文,怎么翻译呢?如果我们就说,春风送暖、鸟声细碎、艳阳高照、花影重叠,那就真是一点儿也找不到这种神韵了。什么叫“碎”呀?所谓“碎”,就是又轻又多,叽叽喳喳,洋溢着生命的喜悦,这是“碎”,就是春天了,鸟不冷了,开始叫的欢实了。那什么叫“重”呢?就是一层又一层,又烦又密,充满着生命的蓬勃呀!其实就是花开的多了呀,所以这影子才重重叠叠。这写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春光明媚,所有的鸟都来了,所有的花儿都开了。这又是一天之中最好的时候,接近中午,风暖日高,颜色的饱和度也最高,高的好像都要流出来那种感觉。整个画面有声有像,光影交错,真是绮丽。可是呢,说他写得那么漂亮,问题也就来了,我们之前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吗?写宫怨,怎么突然插入这么一幅春光图啊?这气氛不协调啊。其实啊,这不是不协调,这是诗的另外一个写法,叫做“以乐景写哀”。那大家可以想一想,当这幅春宫图徐徐展开的时候,这个妃子人在哪啊?她在屋子里呀,她隔着帘子呢,所以她能听见鸟叫,但是看不见鸟飞,她能看见花的影子,但是看不到花朵,这春光和她之间隔着一层珠帘啊。外面是亮的,屋里是暗的,外面是暖的,屋里是冷的,外面是热闹的,屋里是寂寞的。活泼明媚的春光,更映衬出她内心的孤冷寂寞。而且你再想,外面已经是红日当空,到中午了,屋里竟然还晨装未毕,这妃子的心该是多冷啊,她再也跟不上春天了,这就叫“以乐景写哀”呀。这一联诗啊,历来都说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唐宋时期有一个谚语是这么讲的,“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说这一联就把杜荀鹤三百首诗的精华全含在里面了。那颔联深刻,颈联绮丽,尾联该怎么收呢?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越溪”是哪儿啊,所谓“越溪”是传说中西施浣纱之处。当年西施和女伴一起浣纱,因为美貌,被越王勾践看中,送入吴宫实施美人计,从此过上了和其他越溪女完全不同的生活。那在这里头呢,妃子是在自比西施啊!她为什么会想到西施呢?这正是从颈联生发出来的合理联想啊。在颈联里,寂寞的妃子隔着珠帘看到窗外明媚的春光,那她的思绪就沿着春天飘荡开去,飘荡到如诗如画的少女时代了。那个时候啊,她还没有入宫呢。还和伙伴儿们一起采莲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啊,那个时候,她和春光还没有隔绝,她和欢乐还没有隔绝,那时候的生活多单纯多美好啊。如今,失宠的她,怎么可能不怀念、不追忆呢?所谓“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不也正呼应了开头的“早被婵娟误”嘛。首尾勾连,写得很完美,很漂亮。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这妃子既然这么美,她当年真的甘心当一个采莲人吗?未必吧?这就像一个失意的才子,说自己特别向往耕读渔樵的生活是一样的,回到当年,他真的会选择做一个打柴人、一个打鱼人吗?也未必吧。事实上,如果这位妃子真的有那么一群采莲的小姐妹,她们还不知道怎么羡慕这位妃子的生活呢。所以我个人觉得呀,这种矛盾才是真正的“早被婵娟误”啊。一个人有貌也罢,有才也罢,都是不甘寂寞的,都是想要施展的,可是现实世界的法则太复杂,才子佳人们又太理想主义,往往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以失意收场。那这样看来,这首诗不仅道出了宫里的冷漠与不公,道出了宫女的幽怨与不平,更道出了才子佳人的千古悲哀,这才是杜荀鹤作为一个失意才子的本色,也是这首诗最为精彩的地方吧。再读一遍: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下一篇,我们看看一个平民妻子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曼解读杜荀鹤《春宫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hj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