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读韩翃的《寒食》

作者: 流星雨儿下 | 来源:发表于2017-04-12 15:42 被阅读1558次

    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先说说题目吧。这首诗的题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不是清明节么,为什么会讲《寒食》,还说应节气呢?因为现在的清明节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上巳本来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风俗。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的时间就固定到了三月三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宴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不是讲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其实讲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了。

    那寒食又是怎么回事啊?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也就是清明节之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那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不是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他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那清明节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明啊,本来不是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做清明。但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大家对节气最敏感吧。反正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就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之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接受了游春的内容,从寒食那,接受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和大家一起分享唐诗,除了讲文字之美之外,本来还想帮大家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今天就讲这首文字美,内容也新鲜的《寒食》。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写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广州,而是春天的长安城啊!时为春日,地属都城,那和城相连,十分雄壮。那无处不飞花呢?无处不飞花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其实就是处处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飞花情感要强烈。但这些都不是这句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这个“飞”字。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而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开花是开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啊!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也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节是在春分之后,其实这已经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那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那再看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浩荡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天去,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啊。本来风是无影无形的,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了。而且,随着这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整个春光图也就找到了一个焦点,焦点在哪?在皇宫。如果咱们看清了这个焦点,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这里头的东风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风吗?其实讲李白《清平调》时曾经说过,在古代啊,春风往往不仅只春风本身,它还有帝王的意象。那在这首诗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看下句吧“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是从风景转到人的活动了。焦点既然是在皇宫,那皇宫里的人在干什么呢?在汉宫传蜡烛啊。这里诗人用的是汉宫,但是我们之前也说过,以汉比唐,是唐朝的传统。所以这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就是傍晚时分,从唐朝的皇宫里,或者说从我们的皇宫里走出了马队,传出了蜡烛。那皇宫为什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到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那点蜡烛就点蜡烛好了,为什么又要传蜡烛呢?这又涉及到当时的另外一个制度,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这一天,由黄帝传旨,取鱼柳之火传给近臣,表示恩宠。那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啊,赐近臣新火是在清明节,天下禁烟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是在寒食节。咱们刚刚说过,清明节要比寒食节晚一两天,所以这里边本来是有一两天的时间差的,可是黄帝为了表明额外的恩宠,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就向皇宫外面赏蜡烛了,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那么到底是谁,会得到皇帝如此的恩宠呢?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韩翃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黯淡下来了,这时候,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举着高高的蜡烛,飞奔而去,蜡烛的青烟也随风飘散,一路飘向了权贵之家。你看这两句写得多传神啊!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青烟之味呀。

    那把这四句话合在一起,前两句是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是写夜晚的风情,一副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面,已经跃然纸上了。场景呢,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禁院,又从皇宫禁院,转入到了五侯豪门,转的时轻灵跳脱、神采飞扬啊。那这幅画的焦点是皇宫,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又是什么啊?是东风啊,是东风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啊。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结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啊!内容很大,也是有写的那么有灵气,不沉不重,正如风舞落花一般,这就叫做“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当时唐朝还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就是一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儿,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翃,可是当时朝廷里做官的韩翃有两个,还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唐德宗为了怕别人误会,还特意在韩翃的名字旁边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四句诗,然后写了一句,留给这个韩翃,这就是诗的力量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么,那唐朝的宦官专权可一点也不亚于东汉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

    有还是没有讽刺啊?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会有人感受到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那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已经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够说清,也无需说得那么清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杜微尘:这个系列不错!
      • 14345b816557:删繁就简了,古人也觉得麻烦了😄
      • 99ef980ad019:打秋千的,蹴鞠的,放风筝的,踏青的,扫墓的,好不热闹
      • 7c62f35546dd:日夜两景的对比,抓住了节日的两个突出的特色,传神
      • e5d73fd144e3:诗无达诂,受教
      • fd8660ce877c:特权啊,何时休
      • 7a7b4934be73:农耕社会,清明时节点瓜种豆,所以清明胜出😀
      • b867fb3d4a62:皇帝也总是被身边的那一小撮人围着,他的眼里只有这些自己人,
      • e52f5439760b: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最著名的一个
      • 45442f0498a4:现在正是暮春时节,无处不飞花呢😍
      • 6e473bbc6b6f:三节合一,为什么,应该分别过

      本文标题:蒙曼解读韩翃的《寒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pm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