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 -1750年),但年份并不代表绝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音乐。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1452年 -1600年),下启古典时期、浪漫时期。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和宗教密切相关,是欧洲乃至人类文明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名称由来,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贬意称呼,他们认为巴洛克艺术表现堕落瓦解。时常流转,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故现今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1 简介
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巴洛克艺术与“反宗教改革”有关,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同时,教会也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的意大利,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2 产生背景
欧洲文化“除旧布新”。君主政治独立于宗教之外,资产阶级兴起,民主思想萌芽。科学上有伽利略、牛顿;文学上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林布兰特等。艺术“世俗化”,表现为精力充沛、勇于创新、好大喜功。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殖民地,且占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生活上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一方面用暴力镇压信徒,另一方面又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3特点
(1) 巴洛克艺术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同时追求感官喜悦;
一 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豪华色彩;
二 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 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 作品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 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同时吸收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 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七 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2) 风格上追求整体圆满
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强调画中的每一部分各自独立,自成圆满小世界;
而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许多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品、雕像和建筑物,都想凌驾观者 的感觉官,使人在观看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达到整体的圆满。
(3) 艺术家们打破传统构图方式,喜用斜角取线的构图方法、善用动势:
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4) 强调光线:
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4艺术表现形式及代表人物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在油画作品方面代表人物有比利时的鲁本斯、凡·代克、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巴赫和亨德尔、意大利的彼也特洛·贝列提尼·达·科托纳、卢·卓尔丹纳、乔·巴·高里等。
(1) 建筑
西方都市计划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例如:
1) 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耶苏教堂》
2)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圣彼德教堂》 贝尼尼的内部装饰
3)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4)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圣卡罗(S.Carlo)教堂》
5) 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6)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总之,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2) 雕塑
1) 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
《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
阿波罗和达芙娜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
《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2)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
《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
(3) 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1) 安尼柏莱卡拉齐
卡拉齐(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
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圣母哀悼基督之死》
安尼巴莱·卡拉齐是三兄弟中最著名的一位画家。早年师从于兄长卢多维科学画,后来赴威尼斯和帕多瓦等地学习和研究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作品,逐渐显露了杰出的绘画才能,在他35岁时应诏赴罗马,他第一次为古罗马遗址的壮观所吸引,这在他终生艺术创作活动中都留下深刻的影响。在1597年为罗马法尔涅兹宫创作的以爱神为主的壁画,表现出当时提倡的“永远纪念性的大艺术作品”气势,因此他在罗马获得了“绘画复兴者”的崇高声誉。在他创作的壁画中有米开朗基罗和丁托雷托的宏大构图,有拉斐尔的造型,也有提香式大胆的色彩运用和肉体的表现。由此可见他是如何地崇拜文艺复兴大师们,表现出17世纪正统学院派画家对前辈大师们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技巧的继承。
安尼巴莱·卡拉齐在继承中有自己的独创,他突破了大师们原有壁画的构图,巧妙地将独幅画形式置于其中,他的壁画重新恢复了欧洲纪念碑式的优秀传统,成为 17世纪欧洲画家们的真正学院(即正道)。他还是欧洲古典风景画的奠基人。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极力实践,将“自然美”和“理想美”结合起来,并吸取了 “古代人和拉斐尔艺术中最精美的成分”。安尼巴莱·卡拉齐长期在罗马工作,在他49岁时去那不勤斯,不幸在那里身染疟疾病永远离开了艺术。
2) 尼可拉斯 普桑(1594-1665)古典画派
普桑出生在法国西部诺曼底的莱桑德利,家境贫寒,父亲希望自己的独生子能当上律师,可是儿子却迷上了绘画。
普桑在年轻时代曾钻研过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通晓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诗文、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为他日后的偏重于理性的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18岁时结识了来故乡教堂作画的外地画家昆廷·瓦连,更坚定了他学画的决心,不久来到巴黎出入于迪南·埃尔的画室,还结识了比他小8岁的画家尚帕涅,并同在卢森堡作画。29岁时为巴黎圣母院画了《圣玛利亚的安眠》,作品风格明朗、典雅而获得好评。这期间有幸结识了意大利诗人马里诺,并为诗人的诗文作插图,在诗人的影响下,他决心到意大利罗马去,这时正好而立之年。
30岁以后的普桑艺术活动主要在罗马。他悉心研究古罗马艺术和拉斐尔的作品,波伦亚学院派的艺术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个时期的创作,既有巴洛克的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还带有学院派影子。36岁的画家生了一场大病,多亏一位面包师家庭照顾而康复,病愈后娶了比他小18岁的面包师女儿为妻,过着平静的家庭和艺术创作生活。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创作的旺盛时期。据说在他创作的旺盛期间他经常与友人到罗马郊外旅行,发思古之幽情,创作一些情感高雅的宗教、神话故事和文学题材的画,他的很多名作是在这时期创作的。普桑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将古典的形式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从而不使人物为感情所动,并尽量求得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和完美。他创作了《萨提尔与山林水泽女神》、《花神王国》、《阿卡迪亚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阿卡迪亚的牧人》是一件沉静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画中3位牧羊人在艰难地辨识一块墓碑上的铭文:“我曾住在阿卡迪亚……”(阿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乐土)其中一位年轻牧人以询问的目光注视着一位象征造化的女人。画家借此表达了乐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极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恒的忧郁思想。
《阿卡迪亚的牧人》
《台阶上的圣母》
1640年,普桑被路易十三邀请回法国,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其他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使他愤然离去。
1642年,他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从此再也不愿返回巴黎。1642年,普桑回到罗马以后,不再追求荣誉,只是潜心作画,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探索,创作了《七件圣事》、《所罗门的判决》、《利百加》及历史风景画《福西戎的葬礼》、组画《四季》等,画家以很大的精力集中于风景画的创作。在他62岁时还拒绝了罗马的圣路加学院的院长之职。他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创作出的组画《四季》更是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寓意语言。
17世纪60年代,普桑已临晚年,逐渐失去作画的能力,1665年11月19日
71岁的大师逝世于罗马。
尼古拉斯·普桑《耶苏在耶律哥使盲人重见光明》
3)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意大利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卡拉瓦乔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谜。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此后就再没有缺少佣金和资助,尽管他将自己的成功经营得很糟糕。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1604年,这份材料描述他大约3年前的生活方式,说“他干两周的活儿就能跨剑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这次可能是不明来历的对头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过十年多一点的画家生涯后,于1610年7月18日在托斯卡尼区格罗塞图附近的埃尔科莱港死于热病。
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几十年间,罗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伟的宫殿,需要大量画作。当时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寻正统的宗教艺术以还击新教的威胁,因为此前统治艺术界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风格主义不足以担此重任。卡拉瓦乔带来的是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甚至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在卡拉瓦乔手中,这种新风格是达到真实性和灵性的工具。
卡拉瓦乔在那不勒斯的短暂停留产生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卡拉瓦乔画派”,画派包括巴蒂斯泰洛·卡拉乔洛和卡洛·塞利托。圣马太系列画在肯塔瑞里礼拜堂安放后,在罗马的年轻画家中立即产生反响,卡拉瓦乔主义成为每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画家追求的时髦。第一代卡拉瓦乔画派包括画家乔瓦尼·巴廖内(尽管他的卡拉瓦乔时期很短)和奥拉齐奥·真蒂莱斯基。
下一代包括卡洛·萨拉切尼、巴尔托洛梅奥·曼弗雷迪和奥拉齐奥·博尔詹尼。真蒂莱斯基尽管较其它人年长,却是画派里唯一活到1620年后的,他最后成了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他的女儿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也学习卡拉瓦乔,是这次运动中最有天赋的一个画家。但是,罗马和意大利受安尼巴莱·卡拉西的影响多于卡拉瓦乔,卡拉瓦乔画派最终失败,那种混合文艺复兴盛期和伦巴第现实主义元素的风格最终胜利。
1656年,那里的卡拉瓦乔运动由于一次严重的瘟疫爆发而终止。但对西班牙画坛来说(那不勒斯当时是西班牙的领地),这一运动有助于形成重要的西班牙卡拉瓦乔分支。
据贝洛里记述,一群来自乌得勒支的天主教画家在17世纪初来到罗马学习。他们受到卡拉瓦乔作品的深刻影响,被称为「乌得勒支卡拉瓦乔画派」。他们回到北方的时候,这股潮流对亨德里克·特尔·布吕根、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安德里斯·博特和德克·凡·巴卜仁等画家产生了短暂但重要的影响。尽管卡拉瓦乔对后世画家的影响开始削弱,但在鲁本斯、弗美尔、伦勃朗和委拉士开兹的作品里还能看到影响。
1920年代,画评家罗伯托·隆吉再次把卡拉瓦乔的名字带到了公众的视线里,隆吉把卡拉瓦乔归在欧洲的艺术传统里:「没有他就没有里贝拉、弗美尔、拉·图尔和伦勃朗。没有他,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和马内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颇具影响力的伯纳德·贝伦森表示赞同:「除了米开朗琪罗,没有任何一个意大利画家有如此大的影响。
后世影响
许多大美术馆,比如在底特律和纽约的那些,有数间屋子挂着许多画家画的卡拉瓦乔风格的画——夜晚的场景,戏剧性的灯光,用普通人作模特,忠实的自然描绘。当代画家例如挪威人奥德·内德鲁姆,匈牙利人蒂博尔·切尔努什也继承了卡拉瓦乔的风格。当代美国画家道格·奥尔森以自己的作品向卡拉瓦乔的影响力致敬。英国导演德瑞克·贾曼以卡拉瓦乔的传奇人生为题材拍了一部电影《卡拉瓦乔》 ;荷兰绘画伪造者汉·凡·米杰瑞在假造巨匠作品(Old Masters)时以卡拉瓦乔的真迹作为模板。一幅天使图在轰炸德累斯顿期间毁了,现仅存那幅画的黑白照片。
代表作品
《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
《埋葬基督》(1604,梵谛冈美术馆)
《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
《酒神》(159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
生病的小巴克科斯 Sick Bacchus
《圣母下葬》
胜利者丘比特
4) 迪亚哥维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1599 ~ 1660 维拉斯奎兹是葡裔的西班牙画家,生于塞维利亚﹝Seville﹞。
他在塞维尔停留至 1622 年,前期的作品显示他偏爱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表现强光照射下的物体。1623 年到马德里并担任宫廷画家。他的作画速度不快,下笔谨慎,技巧考究,色调肃穆晦暗。许多肖像画以简单色彩作背景,使人物的轮廓浮现出来。 1628 年当鲁本斯﹝Rubens﹞访问马德里时,维拉斯奎兹与之会面,虽然他们之间的看法、个性及艺术修养大不相同,但是维拉斯奎兹仍然从鲁本斯那里学到很多。1629 年维拉斯奎兹旅迹热那亚、威尼斯、罗马及那不勒斯,在意大利期间,他曾专注于男体和丰富多层次的色彩,如《伐尔肯的熔炉》﹝The Forge of Vulcan﹞。他回国后所作的肖像画,色彩极为鲜艳,是菲力普四世恐怖统治下,唯一几个欢乐年头的写照,如《菲力普四世像》﹝Philip IV﹞,有一种类似鲁本斯的丰富感。1648 年维拉斯奎兹伴随使节团到意大利护送奥国的玛莉亚纳﹝Marianna of Austria﹞,而重访热那亚、威尼斯、罗马及那不勒斯。期间并完成了几件作品,如《维纳斯对镜梳妆》﹝The Toilette of Venus﹞和《教宗英诺森十世》﹝Pope Innocent X﹞,这两件作品都极为出色。
部分作品:
自画像
塞尔维亚的卖水人﹝The Waterseller of Seville﹞1623 年油彩‧画布,106.7 x 81 公分威灵顿博物馆,伦敦﹝London﹞,英国
煎蛋的妇人﹝Old Woman Frying Eggs﹞1618 年油彩‧画布,101 x 120 公分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爱丁堡﹝Edinburgh﹞,英国
酒神的胜利﹝The Triumph of Bacchus﹞1629 年油彩‧画布,165 x 225 公分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伐尔肯的熔炉﹝The Forge of Vulcan﹞1634 ~ 1635 年油彩‧画布,223 x 290 公分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布拉达之降﹝The Surrender of Breda﹞1635 年油彩‧画布,307 x 367 公分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卡
罗斯王子骑马像﹝Prince Baltasar Carlos on Horseback﹞1635 ~ 1636 年油彩‧画布,209 x 173 公分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织女们﹝The Spinners﹞1644~ 1648 年油彩‧画布,220 x 289 公分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维纳斯对镜梳妆﹝The Toilette of Venus﹞1649 ~ 1651年油彩‧画布,122.5 x 175 公分国家画廊,伦敦﹝London﹞,英国
教宗英诺森十世﹝Pope Innocent X﹞1650 年油彩‧画布,141 x 119 公分多利亚‧庞菲利画廊,罗马﹝Rome﹞,意大利
侍女﹝The Maids of Honour﹞1656 年油彩‧画布,318 x 276 公分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玛格丽特公主﹝The Infanta Margarita﹞1660 年油彩‧画布,212 x 147 公分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
5) 彼德保罗 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06-28~1640-05-30),教名伯多禄·保禄·鲁宾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生活中,鲁本斯是一个开朗外向、和蔼可亲、超凡脱俗、极富教养而又活跃健谈的人,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旺盛的精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绘画创作之中,而且也使他能够在致力于绘画艺术之余也参加大量的其他活动。 他最初的画作仍然没有完全脱离青年时代的浮夸矫饰的风格;意大利之行中,他临摹了许多绘画艺术大师的作品,模仿他们的画作风格,并从中逐渐学习到了一种古意大利革新主义的艺术倾向,但直到这时,他仍然在正确的道路的周边徘徊。然而,生活中的大量充实的积累铸造了他强悍的个性,这种现实主义的个性源于佛兰德斯,融入了他罕见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中,体现在他巴洛克式的绘画语言里,得益于这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他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熠熠生辉艺术表现形式,既迎合了天主教廷反改革的口味,也满足了欧洲的王公大臣们的英雄主义情结的需要,这一点在他的宗教寓言故事画和异教寓言画中都有体现。
在16世纪末动荡的几十年间,佛兰德斯画派整体转向无关痛痒和缺乏原创的手法主义,似乎并无诞生大师的土壤。然而鲁本斯不仅在此接受画家基本技法训练,而且确立了对古典时代起源的人文主义的信仰,贯穿其职业生涯,终生未衰。
绘画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将文艺复兴艺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在欧洲艺坛盛誉不衰,各种规格的委托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和他的家乡尼德兰南部纷至沓来。1621年当鲁本斯未满45岁时,一位英国访客称他是“世间大师中的包工者”。
鲁本斯在拉丁文学校von Rumoldus Verdonck学习,能阅读古希腊罗马书籍原著。因此懂得了上流社会礼仪习俗,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事,精通多种语言。1592年开始在母亲的安排下学习绘画,先后从师风景画家维尔哈希特、阿达姆·凡·诺尔特,以及Otto van Veen,在他们的门下学习了4年时间,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不久又成为从罗马归来的维尼乌斯的弟子,使鲁本斯受益很大,这使年轻画家对意大利,特别是罗马充满美好的向往。1598年结束学业,加入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深造,
莱尔马公爵骑马像
获得曼托瓦公爵Vincenzo Gonzaga青睐1603年公爵派遣鲁本斯出使西班牙,期间完成名作《莱尔马公爵骑马像》
1605年底鲁本斯再访罗马,计划在此停留3年。他被委托为罗马的新堂(又名小谷圣母教堂)的主祭坛创作祭坛画,这对于外邦人是极高的荣誉。
1609年,鲁本斯回到了佛兰德斯,并开始为大公爵阿尔贝托及其夫人伊莎贝尔·克拉拉·欧仁妮服务。大公爵及其夫人向他订画,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些参加外交使团的机会。他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政治能力、以及作为艺术家所享有的声誉,都使他得以在一些微妙的场合下仍能表现自如。
他分别于1603年和1628年两次迁居到西班牙,另外也曾定居过英国和法国。这些经历都有助于扩大他的知名度,更有利于推动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同时,也使他得以借机欣赏到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更有助于他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巴洛克式风格并在作品中加以运用。收藏家们都争相抢购鲁本斯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充斥于欧洲贵族和天主教教士们的生活中,并对当时的美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出自画家自己的笔下、还是由他的画室协助绘制的画作,尤其是版画作品,都充分展现了鲁本斯在艺术上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为他在遥远的国度,包括美洲大陆,都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次年出任佛兰德斯的统治者伊萨贝拉的宫廷画家,不久便与人文主义者兼名律师的女儿布兰特结婚,画家为妻子画过不少著名的肖像,过着豪华安定的生活。这种安定的生活使画家投入积极的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其间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 、 《爱之园》 、 《强劫留基伯的女儿》 、 《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表明其艺术创作已进入鼎盛阶段。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誉满欧洲。
《复活》
《爱之园》
《强劫留基伯的女儿》
所羅門的判決 Salomons dom
从1621年至1630年间,鲁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并还为伦敦的宫廷白厅做过一幅题为《祝福和平》的天顶画。鲁本斯本人也显然很喜欢这种外交工作,曾评论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1630至1640年,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成为畸形,但仍坚持作画。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学生来协助完成,但他亲手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海伦娜在花园里》
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海伦娜也成为多幅鲁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儿,包括了《海伦娜在花园里》 、 《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和《皮毛装束的海伦娜》等。他与海伦娜生有5个孩子,最小的一个直到他去世后8个月才出生。他与伊莎贝拉也育有3个孩子。
《皮毛装束的海伦娜》
《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
猎狮
卸下十字架
7) 哈尔斯
肖像画大师弗朗士.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0年—1585年间出生——1666年)的艺术生涯与荷兰人所谓的“黄金世纪”相始终。是荷兰的第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家。荷兰人的古典文明时期相当于一个人的正常寿命,但这些勤劳的日尔曼人后裔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17世纪是荷兰人的世纪,这不仅仅可以体现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对于艺术,亦是中肯的评价。杰出的画家产生的时间是如此集中于斯。哈尔斯与伦勃朗.梵.莱茵(Rembrandt Van Rijn,1606年—1669年)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却相距不远,后者使哈尔斯眩目的光彩在不经意间被遮蔽了。在其同族人里,同时代的伟大画家还有弗兰德斯的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1640年)。他的艺术天赋,以及传奇般的经历,使哈尔斯朦胧的生平显得晦涩无光。直到19世纪哈尔斯被重新关注。
哈尔斯的独特性在于,他以画笔忠实地记录下了荷兰取得民族独立初期的时代气息。明朗、单纯,具有充沛的生命活力可谓哈尔斯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他消解了宫廷人物肖像的矫揉造作,也没有使那些世俗的人物显得落寞与猥琐,而是从平凡中发掘熠熠生辉的性格亮点,使每一个人的生命属性都沿着自己特殊的轨迹滚动。
狂欢痛饮的场面、尽兴地弹奏乐曲的歌者、诙谐幽默的军官、刻板僵化的管理人员,使哈尔斯的创作进入了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双重维度,具有了史诗般的浪漫情怀。历史的朦胧雾霭也从来没有使那些人物的面孔与神情变得晦涩不明,相反,他们似乎已经进入了生命和宇宙的第四维空间,可以从画面中直接跳脱出来,与欣赏者面对面亲切的晤谈。
不过,在那些概括性的美学词汇下面,哈尔斯的面孔仍然晦涩不明。哈尔斯的生平记载简单匮乏的资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为精神创作的勤奋者。尽管他创作了诸多杰作,但一生贫穷窘困,日复一日的劳动,单调而枯燥,缺少文学光泽,这也使带有“骑士文学”眼镜的史学家将其放置在了观察的暗角。
殊不知,这位“默者定”19世纪大师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年—1877年)、马奈(Edouard Manet, 1832年—1883年)、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926年)等人艺术风格萌发的基础。简率潇洒的笔触、灿烂辉煌的色彩、丰富微妙的喻意、奇特精彩的构图都是那些画家发蒙时期的艺术营养。而在以往的美术史书写中却常忽略这一点。
事实上,更重要的问题可能还来自我们对哈尔斯作品解读方式的选择。评论家过多地注意了那些欢愉的表象、快乐的神情、自负的举止、脱略拘束的姿态,以及哈尔斯部分作品中面向下层民众的关注视角。这很容易使人将其简单地归纳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从而忽略了尼德兰艺术积淀下来的画面隐喻传统和宗教因素。部分评论家将哈尔斯解读为不满世俗,挑战既定秩序的战士或浪子。而这是并非来自审慎的考证,有限资料勾勒出的哈尔斯,与那时荷兰辛苦而勤奋的艺术家并无二致,身处社会底层,沉重地默默地工作,其目的仅仅是争取温饱的生活境遇。
哈尔斯年轻时对修辞和文学的热爱,赋予了他诗人般的气质,对笛卡尔哲学的理解也可能转换着他的绘画观念,他远远越出了描摹客体的边界,使自己的绘画具有了某种抽象的因素,同时,他的绘画又具有前印象主义的性质,对人物瞬间神情的定格,和对内在性格的挖掘,是来自更加深沉的画学思想,但哈尔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艺术突破了生活本身设定的迷局。
与普通的画家不同,晚年的凄凉贫穷仅能说明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超越了庸常的理解和商业的主宰。与绘画史上同时期的大师共同的特点是:创造样式,引导时尚,融会传统,泽及后人,不妥协于尴尬的现实。
结婚画像
笑容骑兵
军官商行
吉普赛女郎
拿頭骨的年輕男子
凱瑟琳娜和他的奶媽
8) 伦勃朗
自画像
勃朗·马尔曼松·里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家中九个孩子。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从16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石橋風光 The Stone Bridge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浪子回頭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 纺织同业公会》
大衛和約拿單 David and Jonathan
學者 A Scholar Seated at a Desk
基督传教
9) 威廉卡尔夫
1619-1693, 荷兰画家。在他的画作中,经常有富丽的波斯地毯、闪光的中国瓷器、色彩鲜艳的水果和锃光瓦亮的金属器皿。贡布里希洋洋大观的《艺术的故事》里,一共只有两幅静物画,一幅就来自威廉 卡尔夫。
反映在艺术中的自然总是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内心,本人的嗜好,本人的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正是这个压倒一切的事实使得荷兰绘画中最“专门化”的分支会妙趣横生,那就是静物画分支。这些静物画通常画的是盛着葡萄酒和鲜美水果的美丽器皿,或者其他诱人地摆布在可爱的瓷器中的精致美味。这些画挂在餐室里很合适,不愁没有买主。然而它们却不仅仅是叫人联想到酒菜乐趣的东西而已。在那样的静物画中,艺术家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喜欢画的种种物体,按照他们的爱好布置在餐桌上。这样,静物画就成了画家对专门问题进行实验的奇妙领域。例如威廉卡尔夫喜欢研究光线由彩色玻璃反射和折射的方式。他研究色彩和质地的对比与和谐,试图在富丽的波斯地毯、闪光的瓷器、色泽鲜艳的水果和锃光瓦亮的金属之间获得新的和谐。这些专家自己并不知道,他们逐渐证明了一幅画的题材远远不像所曾想象的那么重要。正如平凡的词语可能给一支美妙的歌曲提供歌词一样,平凡的事物也能够成一幅尽善尽美的图画。——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
(10) 雷斯达尔Ruisdael,Jacob van
雅各布·凡·雷斯达尔(1628~1682)
他是17世纪荷兰最为出名的风景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先驱,他的风景画生动优美。
1628年(一说1629年)生于哈勒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家庭。艺术上受其叔父S.van雷斯达尔影响。作品多描绘海洋、平原和农村。
1648年成为哈莱姆画家行会的成员。早期创作以凝重见长,写实功力深厚。
《林中小屋》表明他是17世纪前期荷兰风景画写实传统的继承者。
雷斯达尔《犹太人公墓》
之后,其画风越来越洒脱,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使他将对形态、空间和运动的敏锐感受,融于绘画之中。
1650年左右,他外出旅游。他还画了一些以瀑布为题材的作品。
《犹太人公墓》、《麦田》等,表达了他豪迈的气势,是最具戏剧性和诗意的佳作,预示着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产生。
麦田
1657年,他迪居于阿姆斯特丹,一生共创作了500多幅风景画。但一生贫困,默默无闻,最后于1682年3月14日死于救济医院,并被安葬在哈莱姆。
11) 扬·弗米尔Vermeer Jan
弗美尔43岁时死于贫病。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他的画非常宁静,宁静中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他的画看上去是以微小的画点组合,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但没有人确切了解维米尔的技法。
在17世纪荷兰的画家中,扬·弗美尔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虽然名声仅次于伦勃朗,但关于他的生平、画风变化等细节却都已不可考,除了一些陈旧文献资料外,几乎都止于推测。弗美尔的作品在他的生前虽获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他去世后大约200年里,人们却似乎忘记了他的存在,直到19世纪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弗美尔。
如同弗美尔的人生,他的作品风格也存在着许多疑点:我们不但不知道他师从过谁、如何研习绘画,甚至连他的技法、创作意图都说不清楚。在弗美尔的所有作品中,仅有3幅标记了创作年代。
据推测,弗美尔所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现存画作只有30余件。艺术家们通常把他的画风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意大利与17世纪前半叶流行的乌特勒支风格影响;然后进入古典阶段,他一系列恬静安详的室内画即创作于这个时期;进入晚年后他的画风明显衰退,渐渐失去对色彩的兴趣和忠于自然的效果。
《马尔塔与玛莉亚家的基督》
这两件作品是弗美尔的初期作品,它们的主题与之后的作品大相径庭,明显是受乌特勒支的卡拉瓦乔风格的影响。因此也产生各种关于弗美尔的旅行见识、在台夫特以外的地方研习绘画的假设,但也有可能是弗美尔从自己的代理品或岳母的藏品中,间接地受到乌特勒支画派的影响。
可确定的事实是弗美尔以画中画的方式,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入其岳母收藏的《罗马 的慈爱》和德克·凡·巴卜仁的作品《应酬女郎》。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是一幅谜一样的作品!黑暗中浮现的是拥有娇嫩脸孔、湿润双唇、下颌至颈项间呈现一弯细线,以及一双小灵大眼的花样少女,她明亮的凝眸中隐含着热情,正率直地召唤着画外的你。画中浓重暗沉的背景里,赫然出现亮丽女子的孤影,这种画法在维米尔的现存作品中仅这一幅,同时也是他的肖像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幅。
少女侧身而坐,轻轻地回眸。她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试探地看着画家,似乎想说些什么。他甚至不愿去画哪怕是一点点的背景了,干脆都涂黑了;黄色的、蓝色的头巾也松松地、大块面地用笔带过,惟独这平凡而生动的面庞,他花了心思细心地描摹...
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少女》
荷兰民俗中喜欢写情书和读情书,由于北欧的气候缺少光照,所以风俗画家为迎合大众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常常选择在充满阳光的室内环境中读写情书的题材。
在这一幅画中,画家描绘了一位正临窗专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专注、庄重大方,仿佛正在被信中的内容所吸引,她周围的一切都在沉静中消失而不复存在。这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室内宽畅而简朴,仅有的帷帘、台毯显得质感厚重沉稳,具有一种崇高冷峻的美感。
《倒牛奶的女仆》
画面并不复杂,轮廓清晰,环境朴素,把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女仆是个健壮的村妇,正在倒牛奶,她显然是安于自己的工作,脸上透出红润。本图的重心不在于透视的表现,而在于人体及物体本身。空间自近景开始,画上受光的篮子、面包等静物。不论桌上的餐巾、挤在一起的静物均以厚重而带有金色光辉的粒状笔触来描写,画面的气氛浑成一体,物体透过画家惊人的才华而使它们的实体栩栩如生。
维米尔:从左边窗户里射进的光线
手持水瓶的年輕女子 画室里的画家 情书 读信的藍衣少妇
维米尔画的风俗画大都有共同的模式:画面左边是从窗户射进的光线,反射在画面中心的人物或家具上;大多时候前景都安排了某种家具,将观看者和画中人物隔离。这种安排产生了两种效果:一种是借由前景的家具标出空间的范围;二是用安排在独立空间的人物,营造出画中奇特的气氛。画中人物也表现出真实的氛围和情感。 维米尔借由色彩与光线的微妙变化提升了画面的气氛。他最优秀的作品色彩都趋向保守,以淡黄色、深蓝色、灰色为主。经由反复涂抹这些淡彩,来表现不同材质,表现从窗外射入的光线微妙的变化,形成他作品的永恒魅力。
(4) 家具
除了建筑、雕塑和绘画之外,巴洛克家具无疑是巴洛克艺术最市民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他对凡尔赛宫的奢华装修造成了大量巴洛克风格家具的诞生。宫廷艺术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巴洛克艺术大师。复杂的雕刻,名贵材料如柚木,黄金,象牙,紫檀木的大量使用,使得巴洛克家具成为了世界三大家具的代表之首,屹立在世界家具的顶尖位置上,数百年不倒。
扶手椅---椅腿可以使”倒方锥“或者”栏杆柱“式,上面出现了日益复杂的椭圆形缘饰,凹槽饰,叶饰。从路易十三继承的H型连杆,逐渐演变为X型。礼仪的需要促使大量折叠椅和凳子问世,上面时有华丽的雕刻。
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风格
双体家具--衣柜面板的线条也变得更柔和,下不和两端成弧形,并向图中那样由于凸出部分或者转角处呈新月形而变得复杂。
(5) 服装
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短俏的波浪状衣摆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复古细节中渗透出摩登,色彩上也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中。这部有关古典主义戏剧的“脚本”充满着华贵的气氛。
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面料采用光滑轻盈的纱绸,彰显别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是艳丽的桃红色,配以荷叶边领口的奶白色针织外套,优雅矜持又不失俏丽可爱。
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绸缎衬衫充满怀旧气息,纷繁多样的花纹表达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风格,鲜红明亮的宽版束腰成为点睛之笔,别致的缎带蝴蝶结更是突出了大红大紫的时髦风尚。黑、白、橙、红四种颜色形成视觉上强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贵的淑女形象。
(6) 音乐
1)节奏: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
2)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
3)采用复调法,多旋律、复音音乐;
4)作曲: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相当被看重;
5)曲目的调性: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
6)乐器的多样化使配器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西洋管弦乐器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为音乐提供了丰富创作空间,出现了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各种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和奏鸣曲等,通过发展、演变,成为了后来更为成熟的形式。
7)宗教音乐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诸如管风琴、羽管健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
8)在表现形式方面,同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体裁丰富了。
a歌剧成为受欢迎的表现形式。皇室以及贵族对音乐的需求,使这种曾一度被专家批评为“矫揉造作”的歌剧成为亮点,为其发展打下基础。
b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神剧、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和弥撒曲等,这些都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
(7) 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8) 相关研究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
在另一本书《美术史原理》(1915),中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