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听音乐看画展逛博物馆,见到的东西都一样,按理说感觉也是一样的啊,可是别人就是比你有品位,就是能说出个道道来,到底差哪儿呢?嘿嘿,差就差在,你的感受是就事论事,而对方的感受,是处在一个“审美体系”之中的,所以关于审美,我要教你一个最核心观念就是:离开体系谈艺术,都是盲人摸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古代的诗歌,无论哪个朝代,哪怕你从没听过这个作者,但是只要文字你能读懂,那总归是能够心有灵犀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诗歌里使用的“意象”都是相通的。
比如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这是张九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说的东西不一样,但是说到月亮,意向是一样的,月亮代表思念,流水代表时间。我们很熟悉这套体系,所以对古诗都有基本的鉴赏能力,外行也外行不到哪儿去。
那这个线索,就一句话,西方美术史,是先画神,再画人,中间一度觉得绘画已死,到现在是无所不画。
中世纪以前的绘画:

中世纪西方绘画:

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绘画:


19世纪及之后的绘画:

西方美术史,从古代的画神,到文艺复兴的画人;都是在模拟世界的样子。而等到摄像技术发明后,画家们一步一步走出了“画得像不像”的审美体系,转而是反思绘画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并试图通过绘画这一件事,探索艺术乃至人类生活的不同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