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336/c707530c19512dbe.jpg)
既然教音乐,不妨说一说。
若干年前,我只会用音乐向别人表达什么,所以误会多多。如果没有音乐与外在的联结,我可能真的要与世隔绝了 。
但现在的我更愿意用语言表达,那现在就用语言表达我的一点浅见,而不至于亵渎了音乐。
一
一说到音乐,大家立马想到华丽的音乐厅。
那穿着曳地长裙的花腔女高音双手放于胸前作抒情状,或是穿着燕尾服的帅哥和穿公主裙的漂亮女子姿态优雅的弹着钢琴。
这固然没有错,错的是大众的理解仅限于此。音乐厅 长裙 燕尾服,这是视觉的产物,是视觉艺术。大家分明去看听觉艺术,整个就是错位。
当然,先从形式上尊重一下音乐还是好事。
音乐是一种听觉表达方式,是一种人类能产生共鸣的世界语言。音乐无神界,音乐无国界,音乐无地界,音乐无人界。它表达思想 情感 内心感受。
对于我们疲惫的心灵来说,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无力,而音乐却能实实在在地触动心灵的最深处。一曲好的音乐往往能表达出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某种心灵的悸动。
不得不承认,对音乐的敏感度个人千差万别,犹如人的智商的不同。
所以,当我教着满嘴跑火车的小家伙,或是美丽优雅但不着边际胡乱弹琴的小女孩,我只能说前者语言太过发展以至于阻碍了音乐细胞的活动,后者视觉运动细胞发达以至不需要音乐来装扮自己。
他们本身已经看着比艺术还艺术了,只要装装样子,就能迷倒一大片。
至于音乐大脑和数理大脑的重叠性姑且不表。我们就来看看东西方的音乐本质。
二
西方的音乐起源于宗教,而西方在很多年里是政教合一,西方的音乐史就是一部基督教音乐史。早期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基督教有着极大的关系,许多作曲家都谱写过类似的曲子。
现在中国有的教会通常会把那些口水歌的音乐旋律引入到教堂来唱赞美诗,再加上其教义本身的缺陷和讲道人的信口开河,再引入东方的迷信玄学和神秘主义。这本来就本末倒置有意思个啥?
西方的音乐,我指的是主流音乐,有些民歌不算。它们多的是一些思考多的是一些庄严,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佳途径,没有之一。又因为极度重视所以形成严密的科学的体系。
按西方的说法,音乐是来自上帝的声音。
所以音乐和科学 技术 哲学 美术 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他们的音乐更能关照现实的生活,显得有力度有深度。与文字语言一样但却能更加的激发大众的激情和潜能。
举贝多芬为例,大家之所以称之为“乐圣”,说明他的不屈的灵魂打动了大多数有理想有激情的个体,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灵魂的进步。
特举几个小例:
大家耳熟能祥的《献给爱丽丝》,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人说是少女,这种说法没什么道理,依我看就是一个正常的普遍的心理。她或温和 或欢快 或愤怒,而且愤怒的力度很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命运交响曲》就那几个音符放在特定的节奏型里,把一个人的心理挣扎活脱脱的表达出来,文字语言的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
《合唱交响曲》就那淳朴的旋律却奏出了庄严 庄重,而这又是多么的自信有力。这就是大道至简。
三
中国的音乐总的来说就是轻飘。
它的历史也很不光彩,它从来都是低等娱乐场所作为消遣的东西,民间的无非是肉麻的打情骂俏和无休止的沉沦似的哭诉。
就像我们发明了炸弹炸药,不是用来保家护国和开辟疆土,而是逢年过节的大吵大闹。
然后又有些高雅的文人音乐就是空灵 出世,逃避生活。
在中国的音乐里,看不到一个东西,那就是力度感。没有力度,也就没有深度,更谈不上速度,整个民族就是苍白无力的。
我说的可能有偏颇:中国人可能是视觉动物所以音乐擅长描述外景外物外事,音乐思维偏线性故重旋律而轻和弦。而西乐内心情感抒发,音乐思维偏立体化多重思维故和声发达。
在民乐里《二泉映月》可能是个例外,因为阿炳是个瞎子,他是少有的注重内心而思维又偏立体的一个个体。
弹琴如此法,人生也如此法。
那些故意把嗓子往细里撇的民歌,让我听不到真实的情感,只是一种炫耀。不是说民歌不好听,只是真实的人声不是更好么?
四
有人对通俗歌曲嗤之以鼻,起名也起得也不雅。关键是你要看他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罗大佑的作品,比一些民歌从艺术角度 思想角度 语言内涵等各方面不止好哪里去了。而且我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了一种东西,那就是力度。节奏的力度,同时蕴含着思想的高度。
如果往高里说,罗大佑就是中国现代的贝多芬,而那个烧记者汽车的窦唯就是莫扎特,周杰伦老是抄袭肖邦而又不会被骂姑且就算他是肖邦吧。当然这只是戏谑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