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域互联网市场已是红海,但三四线城市市场才刚开始转为蓝海
中国互联网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互联网行业来看,主流战场基本已经被BAT所分割,其余细分领域赛道也早有各自霸主,近两年早已没有2015年时万众创业的一片红火,资本的冷静也让之前靠PPT融资然后做用户量的项目不得不思考如何盈利变现,做到最起码的能自己养活自己。然而纵观近几年的互联网市场发展,绝大部分项目的辐射区域都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及其周边,这或多或少是由于一二线城市在资源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决定。而三四线城市乃至以下县区在此前却一直处于未充分开发的状态,互联网市场氛围发展非常缓慢。
通常人们会去做一个目前别人还没去做的事情,比如前几年的创业浪潮,创业者们都会说因为“这个市场还没有人去做,市场空间很大,是一片蓝海”,同样的,在本人看来,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目前也是一片蓝海,但没人去做不代表就可以做,也有可能是已经有一大把前辈尝试去做但失败了,BAT们也不傻,他们也一直盯着这块大蛋糕并有所布局,如阿里的“淘宝农村”等,然而更多是因为战略方向、资源优先级、投入产出比等因素而没有产生太大动作去掀起波澜。
到2018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产品的接纳普及,或许说,对于打开三四线城市互联网市场这个大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以廉价商品拼团购买去打三四线城市市场的拼多多突然就火了,再后来以三四线城市起家的社区团购也火了。“市场下沉”和“农村包围城市”等诸如此类的词藻开始频繁出现在互联网人口中,在行业领域已经无创新空间的现在,选择在城市地域进行市场崛起倒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本该成为三四线城市的开挂互联网玩家——市县电视台
本人目前从事广电互联网行业,在广电体系中,电视广播称为传统媒体,而在广电行业内对涉及到互联网的业务则称为“新媒体”,因此下文所提“新媒体”与目前互联网行业的新媒体一词有所区分。今天我们也不聊央视互联网(典型如CCTV系平台)或省一级广电(典型如芒果台的各类平台),毕竟不是同一赛道的玩家,而更主要是来聊聊在下沉市场中的市县电视台。
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市场的冲击,传统的地方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除了承受同行的央视卫视等高端玩家的挤压,另一方面还要被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分割市场,总结几个显而易见的原因:
1.从内容来看:人们可观看内容的选择性多了,文章资讯有自媒体,节目点播有视频平台,电视台的内容相比之下并无优势;
2.从终端来看:随身携带的手机和平板已经可以支撑绝大部分观看场景,而笨拙的电视机对人们来说已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更别提各类随点随播的盒子也在抢电视机的终端市场;
3.从营收来看:正因为前两点,广告主们更愿意投放广告到互联网平台,毕竟可精准匹配人群并实时查看数据转换效果,而对比下来电视广告转化差且无法监控,逐渐不被广告主所认可。
也正因此,各地近几年都逐渐掀起了一阵“互联网+广电”浪潮。试想,地方电视台占尽天时(互联网行业已成熟,用户已养成使用习惯)、地利(驻扎每个城市当地,反应速度快,执行成本低)、人和(官方背书,用户们有归属信任感),再加上多年耕耘所累积的资源,如果以参赛者身份加入互联网战场,哪还有BAT或者拼多多它们什么事。然而,正如大家所见,广电互联网似乎还没渗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场景,本该成为三四线城市的开挂玩家,这几年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捏着一手好牌不至于说打成烂牌,但打得确实非常慢
回过头来讲讲本人对近三年的地方市县电视台新媒体发展的一点看法认识,其实也间接地从某些角度上反映了国企事业单位与传统媒体单位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的普遍表现。
2016年,视频网站与诸如喜马拉雅FM等网络电台的涌现,彻底让传统广电媒体人坐不住了,于是开始出现了“新媒体”、“融合媒体”等概念。但究竟如何转型,当时的市面上并没有一个成功典型案例,于是各地只能相互模仿借鉴。在那时候,广电新媒体标配就是“两微一端”,即“微信订阅号、微博订阅号、移动APP平台端”,广电机构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就是拥抱了互联网,但基本的推广运营留存基本为零,更别谈盈利变现。但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诸如“无线苏州”、“厚建”、“索贝”等第三方技术平台敏感地察觉到广电媒体人的急躁不安,于是通过卖技术服务输出标准化的APP平台给到各地方电视台,反倒是先吃了广电新媒体市场的第一波红利。
2017年,随着逐渐探索,广电新媒体也开始似乎变得有模有样,有个别自认为较出彩的如“广电郴州”,通过与郴州市交警支队和查违章栏目合作推出了实时路况和违章查询等实打实的便民服务,真正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也有“无线佛山”通过城市50KM徒步活动的承载结合,在一夜之间将APP平台推广给到当地居民。然而多数平台依然停留在“做个样子的门面功夫”的水平,许多广电机构陆续为融媒体中心的成立举行挂牌仪式,但是牌挂了之后呢?该怎么样还是怎样,并没有太大变化。至于“两微一端”的运营,以资讯为例,用户并不买账,内容还是那些内容,只是换成了用互联网渠道进行发布而已。

2018年,习主席指出了“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从而让各地广电媒体打造现代传播能力,并重建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广电互联网转型终于正式登上了政策层面。而部分电视台也已开始重视技术力量积累和数据独立性,并逐渐舍弃老平台(原与第三方技术平台购买的平台,更新迭代速度慢、功能不契合业务需求场景等弊端开始暴露出来)开始过渡转移到自主研发平台,当然投入的资源和人力依旧有限。
总的来说,相比隔壁互联网行业快速迭代发展,广电新媒体赛道就显得节奏慢了许多,而至于发展较慢的原因,展开来讲较多,这里主要列举几个自认为比较明显的现象。
1.互联网项目发展主要是有能力者驱动,而广电互联网项目则更多是领导层驱动,领导一般由上级任命,而若以为官之道来经营电视台甚至互联网则必然很难奏效;
2.整体思维方式跟不上,缺少创新的理念,也没有创新的动力,至始至终将自己定位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却极少关注广大民众的用户需求,姿态过高,缺乏互联网必备的用户思维(下图为笔者此前打开某一APP时首页的截图,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运营乱想,试问各位广电新媒体人,满屏的政务资讯是否真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3.人员架构偏传统,整体知识结构老化,新媒体人员多半不是专业互联网从业者,甚至存在身兼二职现象,再加上三四线城市缺乏互联网氛围,因此广电互联网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结束语
2019年,BAT及各大互联网项目已经开始察觉到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并逐渐把战场延伸拓展到三四线城市,而在如今政府政策资源有所倾斜的利好条件下以及伴随近几年广电新媒体人的成长,广电互联网行业如果还不思索后续的何去何从,在本地及时建立起自己的运营壁垒,当地的市场迟早会被众多互联网资本玩家所分割掉。
原计划本篇文章也想写写自己关于广电在本土城市中互联网化产品的定位思考,碍于写着发现前文篇幅较大,因此决定拆分为上下篇,下篇《市县电视台的突围之路:三四线城市的老百姓互联网市场》后续更新。
如果表达不清晰或者有错误看法的请大家及时指出,我也会第一时间考究并进行调整修改,以免误导他人,谢谢各位耐心看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