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整理笔记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整理笔记

作者: 謝知念 | 来源:发表于2017-04-22 18:03 被阅读0次

    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1.了解人性。2.了解群体心理。3.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建造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产品营造环境,决定用户反应。

    人是懒惰的:懒惰导致发明,懒惰是创新的动力。

    时尚是驱动力。

    人没有耐心,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

    马桶阅读理论:不要给用户超过马桶上看不完的内容。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是群体。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

    搞清了屌丝,就把握住了用户。(即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

    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你需要了解人最普遍的心理活动。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不在产品中掺合自己的道德感。

    不臆想需求。

    用户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用户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

    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需求,他们不是用户却以为代表用户。

    需求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从微博上感受用户潮流。

    微博上从用户讨论中发现灵感。

    对时代潮流保持敏锐。

    从自身捕获大众需求。

    需求本质可以归结为心理需求。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于工具甚至省钱。

    爽(体验)胜过功能。口碑传播的基础是“好玩”

    为群体效应而做。

    为想法而做。在朋友关注中获得存在感。朋友圈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调研获得的需求是骗人的。

    需求来自于对群体效应的好奇。

    需求来自于自身需要和周边朋友反馈。

    需求来自于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需求来自于对平台的理解。

    不预先规划版本功能,重要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自己浮现。

    忘记过去的数据和经验,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产品是演化出来的,而非规划。

    有DNA的产品才会演化。

    通过对人内心欲望的洞察,建立虚拟社会的规则,引发群体效应,群体在推动规则变化。

    通用产品做的低龄化是不专业的体验。

    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产品结构是骨骼,不可多变和复杂。

    功能和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别模式。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PM每天都应该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

    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只有新手才将所有新功能罗列在显眼的地方。

    手机是肢体的延伸。pc是外物,即外部环境。做没有web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对主干精雕细琢,对枝叶不做深究。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面向两年后的场景来设计。

    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好奇心是PM的驱动力。

    对不确定的,保留变化余地,不在1.0做2.0盖做的。上线是为了验证想法,是改进的开始。

    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给用户选择权。除了主功能,都做成可以卸载的插件。

    尊重用户。

    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你的价值观决定产品的特性。

    改变用户习惯,新的习惯让用户更舒适。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产品:简单,不用想。祛除技术化思维。

    让交互模拟自然,产生自然易理解的反馈。

    不把多个功能合并到一个操作里,会增加复杂度。

    酷 是未来体验方向。

    做三秒就会用的特性。

    但线索最美。

    专注做好默认皮肤,换肤是不自信的体现。

    锻炼对“自然”的直觉。倒空自己的过往经验,以更本性的眼光看世界。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来自推理,而是直觉。

    PM的心态:放下情绪,才能深入问题本质,你的短板可能就是你的强项。求知,不为自尊心而战。

    理念决定了你产品的高度。

    态度会反映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中,无可回避。

    让技术产品传达人文意识(微信的启动画面)

    让欢迎页成为你产品的发布会。每个欢迎页都是一个故事。是产品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表达你感受的地方。

    不听摇滚的程序员不是好产品经理。

    产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户在说话,反映了你的气质。

    与其关注同行,不如关注未来。

    作品,而不是产品。作品能打败功力的产品。

    工匠,而不是设计师。不空谈设计,每天优化十个细节,你在做的每个细节都是在创作,它包含了你的看法,思路,实现方法的选择。

    做有灵魂的产品:有机联系的结构(产品结构),有肌肉(功能),有气质(价值观),反应敏捷(速度快),理性(逻辑清晰,交互合理),谈吐(文案)。

    条理清晰胜过视觉表现。

    只有一种样式。一种字体,一类控件,一种背景…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探索手机上的新交互。

    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整理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is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