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情放飞简书会员优秀文集竹桃苑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浅说网红沈巍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浅说网红沈巍

作者: 雪梅姐在上海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07:02 被阅读489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时,爷爷教我读增广贤文,那些经典句子,现在还记忆犹新,小时不懂其中意,读懂已是不惑年。

增广贤文有几句经典之语,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写照,“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朋友不上门。门前拴头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有茶有酒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近些日子,一位在上海街头捡垃圾,名为沈巍的流浪者,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成了网络上的网红,有些人在全国各地赶来看沈巍。

他衣衫褴褛、不注重仪表,但他博学多才、出口成章。随着几条短视频被广泛转发,这位名为沈巍的流浪者,被冠以“流浪大师”的美誉。

然而,这两天,事情起了变化,每天上百名抖音、快手主播围住了他,堵得无法出门,他被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包围了。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浅说网红沈巍

突然走红之后,沈巍正经历着一波喧嚣与烦恼。

不断被围观、不断被赋义的他,不知不觉间正在生成一个复合多元的形象。放浪形骸的流浪汉,大隐于市的世外高人,自我放逐的苦修者,博学的国学大师……这些都是沈巍,也都不是沈巍,他被人当成了猴子耍,吸粉、引流量。

即便对一个总在寻猎新奇,总在制造神话,总在寻觅话题的社会来说,沈巍的故事也显得太过离奇,甚至透着一股不真实。这种拾荒者与读书人二位一体的故事,不是现代主义的叙事,却与传统社会困厄文人的模型何其神似?

火了的沈巍,过往经历难免不被扒出。

他其实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只因喜欢在单位垃圾桶捡旧报纸,同事把它当成精神病,领导一纸通知书,让他待岗,而后又演变因病休假,停职留薪26年。

他有工资有存款也有亲人。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读书读傻了,是不是不得志受到刺激,还是遵他的内心而生存,这些都不重要。

他只是一个热爱读书和捡垃圾、喜欢流浪的人。他崇拜甘地,愿意过苦行僧的生活,他的内心很富足,他并不想红。

可是世人却是奇怪的,在没有流浪前,人们嘲笑他。在没有成名前,很多人遇到他会绕道而走,只有那些善良温柔的人会与他交流。如今他火了,这个世界的人好像在一瞬间都变得温柔可爱了。

二十六年的岁月,他单位同事,他的同学可能早就忘了他的存在。没有忘记他的,也许只有他的亲人,他家人都曾找过他,他爸爸临终前,他去见过他。但亲人也改变不了他的生活观。仍流浪、捡垃圾、读书在街头。

但他成了网红时,他那些消失多年的同学,才想到请他参加同学聚会,这聚会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引以为荣呢?还是借助沈巍往脸上贴些什么标签,不得而知。

那些曾经鄙视沈巍的人,忽然间变得爱心广传,甚至有女人说想嫁给他,不知无耻的让人称她为“师娘”。

大家为他送衣送物送钱,争相与他合影聊天,夸他是真正的大师,极尽赞美之能事。很多人甚至想帮他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世态让人觉得很滑稽,好像在沈巍身上闻到了铜钱味,曾经的沈巍流浪在繁华的都市,无人问津,现在成网红了,争想恐后的去攀附于他,真所谓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街头有远亲,上图中沈巍与同学聚会的照片,让我又看到了人性的丑陋。

这样的生活转变,沈巍没有想到。他说:别粉我,我学问差。别可怜我,我自己选的。我讲的故事,书中都有,不要捧我,你们多读书。

沈巍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活得自在洒脱。可那些自媒体人,为何不还他的人生规律和希望呢?

因为沈巍的故事,我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都得同在一个水平线上。

常看到一个邋里邋遢的人,在垃圾桶翻垃圾,我敢保证,十个人就有九个人说那人肯定是“神经病”。包括我自己也会这样认为。

如果沈巍不是因为讲国学,被人上传网络的视频而红,不会有人给他加上这个那个“大师”的称号,也许人们永远当他是“神经病”。

在我看来,沈巍先生其实就是一个喜欢读书人。他喜欢读书,而且依据他所读到的书,形成了一套对于生活和捡垃圾分类的想法,并且依据这样的想法忠实地生活着。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了,不是亲来也是亲,而出名的本人只有增添麻烦,成了那些好事者碗中的一块“肥肉”,而猪壮了,结果只有被人宰杀的可能。

愿那些媒体人还沈巍宁静的生活,尊重他本人的生活意向,别把沈巍当赚钱的工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浅说网红沈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md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