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思维 ,韦氏字典的定义 “(直觉就是)直接的理解或认知。”在这种语境下,与“直接”正好相反的是“间接”—建立在正式的分析和证明方法基础上的理解和认知。直觉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不必借助于分析这一工具就可以抓住问题或情景的意思、重要性和结构。直觉的对与错最终不是由直觉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惯常的证明方法决定的。不过,直觉的形式可以快速生成假设,并且在了解观念组合的价值之前就知道如何组合。最后,直觉本身可以将一类知识试探性地按顺序排列,同时给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如此组织这些信息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为我们提供一种根据,使我们在检验事实的过程中前进。
就结果而言,有些直觉的跳跃是“好的”,有些则是“不好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直觉的显现都会比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早几周甚至几个月。要描述和衡量直觉思维需要程序和工具,而且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开发这种工具。在现阶段,我们还无法预见该领域需要什么样的研究工具。
直觉思维的特征就是并不按照仔细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实际上,直觉思维的活动倾向于以对整个问题内隐的感知为基础。思维者得到一个答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果说他对推导答案的过程明白一点儿的话,那也明白得很少。他基本说不清楚是怎样获得这个答案的,或许也不知道这个答案对应的是问题的哪个方面。通常,直觉思维是以对所学知识领域及其结构的熟悉为基础的,这样才能使思考者思维跳跃,省略步骤,走捷径,以后再用分析的办法—演绎法或归纳法—来验证结论成为可能。
分析思维的特征是一次前进一步。每个步骤都很清晰,通常思维者可以清楚地讲述给另一个人听。在这类思维进行的过程中,人们能比较充分地认识到其中所涉及信息和运算。它或许会包含仔细的演绎推理,经常使用数学的或逻辑的以及明确的行进计划, 它也可能是一个渐进的归纳和试验过程,运用的是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原理。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关系。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些问题如果借助分析思维根本不可能解决,至少会很慢。一且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还应通过分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同时要尊重直觉思维的结论,把它着成有价值的假设。
影响直觉思维的变量因素 :
(1) 这些因素和直觉运用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有关,这些因素甚至使人倾向于在某个特定的而非其他领域运用直觉思维。
(2) 这或许要涉及简单的模仿,也可能包含更复杂的识别过程。
(3) 全面了解某一学科的人似乎更能凭跳跃的直觉作出决定或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其后通常能证明他们作出的决定或找出的方法是得当的。
(4) 对结构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率 。
(5) 猜测可以在合理的程度上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知道在真理和缄默之间还有多种选择,这对他们的思维会有极大的好处。但是不要让我们因为不能辨别两种形式的自信而把自己弄糊涂了—一种自信源于人格特质,另一种自信则源于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于教育者而言,忽略第二种自信的培养而只注重第一种自信的发展,就算不上什么功绩。教育的目标不是生产自信的傻瓜 。直觉思维要求在解决问题的努力过程中要具有甘愿犯真正的错误的精神。那些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的人也许不愿冒这样的风险。 直觉的方式通常会产生错误的答案,这就需要一位敏感的教师将直觉的错误—有趣的跳跃—同愚蠢的或无知的错误区别开来,同时要求教师能适时地对运用直觉思维的学生予以赞同或加以纠正。透彻地了解所教授学科的知识,并对课本之外的知识也能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