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7051/31c9aa3614110d14.jpg)
《且活且“觉悟”》
一、对幸福的重新理解
幸福这个词,一般用来指一种令人非常满意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令人满意,的确是因人而异的。
有人因此说,幸福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
当然,主观满意度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自己觉得不幸福的人,你不能说他是幸福的。
但是,这不是充分条件。
我们应该问一个问题:对于什么样的生活令人满意,人们的感受为什么如此不同?
很显然,有一个东西在总体上支配着人们的主观感受,那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不对头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必定是肤浅的,也是持久不了的。
在哲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大致分两派:
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强调生命本身的自然性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但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的快乐。
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人身上最宝贵的价值是生命和精神,倘若这二者的状态是好的,即可称幸福。
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现代人只从物质层面求幸福,却轻慢了人身上最宝贵的两种价值,结果并不幸福,毛病就出在价值观。
为了幸福,我们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
人应该享受生命,但真正的享受生命是满足生命本身那些自然性质的需要,它们是单纯的,而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欲却导致了生活的复杂,是痛苦的根源。
人是自然之子,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幸福的永恒前提。
在当今这个崇尚财富的时代,财富是促进幸福,还是导致不幸,取决于有无正确的财富观。
人是精神性存在,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
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幸福主要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
良好的智力品质表现在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意义上的成功才是会带来巨大幸福感的真成功。
良好的情感品质表现在自我的充实,内在生活的丰富,爱的体验和能力,这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
良好的灵魂品质表现在善良、高贵的品德,真诚的信仰,这是做人的最高幸福。
幸福是相对的,现实的人生必然包容痛苦和不幸。
因此,承受苦难乃是寻求幸福之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也因此,在智慧的引领下,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与命运结伴而行,才能在寻求幸福之路上从容前行。
二、幸福总是有限的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地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幸福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视域,与我们的工作范围,与我们同世界的视点协调相称,并受其制约和界定。
这些限定的范围越广,我们的担忧和焦虑越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烦恼、欲望和恐惧不断增长和强化。这便是为什么愚昧无知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幸的原因,否则,他们脸上的表情就不会如此温顺安祥了。
幸福之所以是有限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的后半生要比其前半生更为凄凉冷寂。
随着年华的流逝,我们的视域不断扩展,我们与世界的触点不断延伸。
童年时代,我们的视界囿于周围狭小的范围;青年时代,便有了引人注目的拓展;到了中年,我们的视野已包容我们活动的所有范围,甚至伸向遥远的界域;而人至老年,还包括对子孙后裔的牵挂。
即使在理智活动中,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必然是有限的。
因为,意志越是不易激动,我们遭受的痛苦也就越少。
我们明白,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
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定是为了突出意志的内驱作用,而对理智能力的限定则突出了意志作为内驱动源泉的作用。
这后一种限定常常会遇到麻烦,即它为那些令人厌恶的事物敞开了方便之门。
为了摆脱这些烦扰,一个人将利用种种便利的方法:诸如闲荡、社交、挥霍,娱乐、饮酒等等,而这类方法往往会导致不幸。
一个人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
那种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制有助于幸福的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幸福的必然条件。
一个人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取决于他倾注全力的是什么事物。
自给自足,自己就是一切,无所欲求,才能够说“余只占有自身之一切”。毫无疑问,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
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幸福决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它,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可能发现它。追名逐利,吃喝玩乐,生活奢侈,所有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障碍。
三、“因果报应”的实质
对于理想的实现不能做机械的理解,好像非要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似的。
现实不限于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心灵现实也是一种现实。
尤其是人生理想,它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变成心灵现实,即一个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由之所决定的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
理想,信仰,真理,爱,善,这些精神价值永远不会以一种看得见的形态存在,它们实现的场所只能是人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无形之域,有的人生活在光明之中,有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
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心灵也是一种现实,甚至是惟一真实的现实,这个观点可以在佛教对心的论述中找到根据。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往往把这里的报应理解得非常实际,似乎善报即世俗的福和乐,恶报即世俗的祸和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善人遭祸受灾或恶人升官发财的事情决不罕见,于是一些人就大惑不解,斥之为谎言;另一些人则为了自我安慰,便把报应的实现推迟到死后。
如果把报应理解为世俗性质的苦乐祸福,那么,它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否兑现,实在是很渺茫的。
不过,我依然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应该按照一种完全不同的含义来理解。
我相信报应就在现世,而真正的报应是:对于好人和恶人来说,由于内在精神品质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外在遭遇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结局。
善者并不因为他的善而能免受人世之苦难,但能因此使苦难具有一种证实、洗礼、净化的精神价值,就像恶者因其恶而使降临在他们头上的苦难具有一种诅咒、浩劫、毁灭的惩罚性质一样。
与此同理,同样的身外之福,例如财产,对善者可以助成知足、慷慨、仁慈的心情,对恶者却是烦恼、绳索和负担。
总之,世俗的祸福,在善者都可转化为一种精神价值,在恶者都会成为一种惩罚。
善者播下的是精神的种子,收获的也是精神的果实,这就已是善报了。
恶者枉活一世,未尝体会过任何一种美好的精神价值,这也已是恶报了。
光明并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中,这本身即是惩罚。
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
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当人性的光华在你的身上闪耀,使你感受到做人的自豪之时,这光华和自豪便已是给你的报酬,你确实会觉得一切外在的遭际并非很重要的了。
不管世道如何,世上善良人总归是多数,他们心中最基本的做人准则是任何世风也摧毁不了。
这准则是人心中不熄的光明,凡感觉到这光明的人都知道它的珍贵,因为它是人的尊严的来源,倘若它熄灭了,人就不复是人了。
世上的确有那样的恶人,心中的光几乎或已经完全熄灭,处世做事不再讲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他们不相信基督教的末日审判之说,也可能逃脱尘世上的法律审判,但是,活着而感受不到一丝一毫做人的光荣,你不能说这不是最严厉的惩罚。
光,真理,善,一切美好的价值,它们的存在原不是为了惩罚什么人,而是为了造福于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光照进人的心,心被精神之光照亮了,人就有了一个灵魂。有的人拒绝光,心始终是黑暗的,活了一世而未尝有灵魂。
人类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例如正义、自由、和平、爱、诚信,是不能用经验来证明和证伪的。
它们本身就是目的,就像高尚和谐的生活本身就值得人类追求一样,因此我们不可用它们会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评价它们,当然更不可用违背它们会造成什么具体的恶果检验它们了。
四、宽容即智慧
有许多事情说不清楚,想不清楚: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永恒。关于学问,关于榜样,关于意义,关于牺牲,关于价值,关于快乐。
你可能成功,也可能蹉跎一世,可能伟大也可能渺小,你可能幸运而且得到公众宠爱,你也可能总是被误解,被错会了意。
高尚有高尚的代价,低下有低下的收益,清高有清高的寂寞,无耻有无耻的火爆,智慧有智慧的痛苦,愚傻有愚傻的福气。然而你活一辈子总该有几次体验的充盈,充盈的感动。
感动里有幼稚的伤感。是落泪后的含笑,是伤痛后的释然,是奉陪后的告辞,是对别人伤害的忘记,是永远对人抱着期望,是其乐在我的主动。
善意是一种营养,是清洁的空气,是润泽的雨露。善的结果接近谦虚,接近耳聪目明,接近天籁地籁与人籁,接近宇宙固有的灵动与启示,接近生活与百姓,接近时代的变迁,接近淳朴的乐天与单纯的生趣。
智慧是清明的与流动的,不是闭目塞听,自以为正确,自己把自己装到狭小的匣子里,再把匣盖用钢钉钉死。
智慧在于理解,理解天文和地理,理解人文和宇宙,理解那么多难以理解的事物与道理。
智慧在于沟通,沟通人情人性,沟通邻居与万国,甚至沟通您,您这位心怀叵测的老兄。
有智慧的人不再愤愤然,不再急赤白脸,不再冤屈窝囊。对于世界和人,不抱过分的幻想也不抱过分的悲伤,不感到太多的一相情愿,也不感到太多的失望,不轻易将谁谁视为寇雠,也不视为救星与再生父母。
智慧还是一种宽宏。追求包容与整合,追求大美大善的可沟通性、可结合性、可互补性。
我相信善良和善良终会坐到一起,而凶恶和乖戾终究会日暮途穷,气息奄奄,直至寿终正寝。
面对这样多的纷繁与曲折,误读与偏执,我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包容与整合,一个是超越与原谅。
而原谅旁人的目的是原谅自己,人最最容易伤害的不是他人仇人而是自己。心胸狭隘,心怀怨恨,伤害的不是旁人而是自身。
当你原谅了某些宵小,也就意味着你完全不必要去在意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必要在无聊的针尖麦芒上费时间与精力,你给他或她留下了足够的转弯的空间,也就是为自己留下了减少一个蚊蝇增加一株花草的可能。
原谅了他人就是保护了自己,善待了自己,抚慰了自己,增加了自己的信心。起码你相信自己完全不是那些小动作所能奈何的。
问题全在选择,你选择了高雅,你必须轻蔑那一切的低俗。你选择了善良,你必须以德报怨,化仇为友。你选择了凭作品吃饭,你就不要再盯着任何头衔与权力。
丁俊贵
2023年10月1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