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文化苦旅》,我陷入了沉思。
《文化苦旅》这苦究竟苦在何处?曾看到过这样一种见解:苦的是这趟旅程,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当然这话并非没有道理,苦的确实是这一趟趟文化的旅程,苦的也绝非仅仅是秋雨先生这一路奔波。然而苦的还有沉淀、思考和感悟!
沉淀是从哪而生?思考又从何而起? 感悟又从哪而发?我们常常只明白肉体的痛苦,而精神上的苦楚自然被抛之脑后,终归于人们过于麻木,精神已被腐蚀,那么何来的精神苦楚,自然而然精神上失去了支柱,已麻木的心灵也无需太多精神食粮。总之不想接受也未接受的事物怎会带来这“苦”!当只有接受后你会被这文化盛宴所感染,同时也会引发另一番思考,让你苦中作乐。当这一份份文化不被需要不被重视,更糟心的是被人们无情践踏,这该如何去沉淀。没有沉淀的文化,又将如何被传颂。由此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不被传颂,怎样引发共鸣,更不必提有所感悟,甚至感悟只能如茫茫大海中的缥缈迷烟,实是虚无。所以对于那些被破坏甚至已失传的文物我也实是感到痛心。我也深深能明白秋雨先生笔下的文物为何被描写的如此悲凉,即便又夹杂几分震撼,我也更能体会秋雨先生的心痛与惋惜,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背后竟有如此深刻的含义。现如今有幸保存下来的文物更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何一直沉迷于酒肉,忘却了我们本应该内化的民族产物?又为何要将民族记忆一点一点的从世间抹去,心安理得的放弃那美妙的纯真?
我们不奢望人人都是秋雨先生,但我们一定不能缺乏秋雨先生的精神。“报纸上说我写书写的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只眼睛,砰砰的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又真的简单吗?考察了神秘的莫高窟,溜达了一趟戈壁滩,丈量古丝绸之路的足迹……….“要闭上一只眼睛”、“砰砰的心跳”究竟又是为何?我仿佛体会到了秋雨先生心如刀割的感受,那无可奈何的神情更是立马浮现!短短几个字眼也是直接戳中心灵的最深处,真的是惋惜与可悲。要是历史上大多数人都具备秋雨先生这般精神,我们辉煌的文物还会沦落至此地步么?正如道士塔一节中所说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官僚豪华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运费。书中提及远道而来的外国学者,与我们国人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更别提有多讽刺。
这场苦旅是压抑的思考,但绝非是无畏的沉沦。或许我们文化重建苦难意识已经被唤醒,秋雨先生的这场苦旅对我们的文化绝不会无济于事!
网友评论